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居乐业才是亿万农民进城的内涵

2015年12月24日 14:36   来源:光明网   叶祝颐

  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针对房地产市场表示:要有序化解商品房库存。将制定实施一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同时发展住房租赁市场。(12月23日 央视新闻)

  告别黄土地,住进高楼大厦,做城里人,曾是多少代农民的梦想。国家将制定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吸引一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这既能化解商品房库存压力,又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举多得,多好啊。对于想进城定居的农民来说,户籍新政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化远不是吸引农民到城市落户这么简单。一亿农民进城,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吗?尽管户籍新政的目的之一是化解商品房库存,但是开发商会把商品房大幅降价卖给农民吗?城市房价动辄数十万、数百万,除了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外,有多少农民具备一掷千金在城市购房的能力?而且上亿农民进城落户定居,客观上还会助推本已高企的房价,让原城市居民与进城农民雪上加霜。政府能提供如此庞大数量的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资源吗?

  农村虽然落后点,但农村土地承包权与房产毕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家园,土地承包权是农民的命根子,能够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宅基地使用权能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问题。如果进城的农民找不到工作,吃什么?买不起房,住什么?如果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怎么办?

  当然,农民只要办了城市户口,政府会给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尽管就业蓝图不错,但是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消息说不少地方在闹用工荒,但是用工荒多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找工作相对容易。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不仅难以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恐怕连竞争脏苦累基础性岗位都困难。如果进城农民就业技能跟不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他们的就业前景并不容过分乐观。何况,就业市场需求未必以政府意志为转移。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城市能否增加那么多就业岗位还要打一个问号。

  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户籍新政引导农民进城落户,农村城市化的大方向。但是土地与宅基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精神归宿。政府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解决进城农民医疗、教育问题相对容易,但是,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与就业问题,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更为重要。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只可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拿农民的福祉冒险。正如长期研究城市化问题的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所言:“城市发展正处于波动期,城市经济好的时候,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市打工,可一旦城市经济发生波动时,首先失去工作的就是农民,而承包的土地正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是他们的退路。”如果大量农民响应政府号召进城落户,到时候居无定所,就业无门。宅基地与责任田已经易主,他们还剩下多少退路?况且,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交通、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能否跟上,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政府引导农民进城,当稳步推进,不必以下指标的形式攀比城市化进程,造成部分农民“被城市化”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农民进城的权利如何安放    2016年07月20日
  • ·鼓励农民进城 权利保障要跟上    2016年04月27日
  • ·为农民进城留好退路    2015年10月13日
  • ·算好农民进城这道计算题    2014年03月19日
  • ·“农民进城成本”到底有多高    2014年03月19日
  • ·追赶不上    2013年12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