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抓“车震”的“特警”之谜

2015年12月24日 07:03   来源:羊城晚报   何龙

  在我们的心目中,特警是一个神秘的警种。特警的装备不同于一般警察:他们穿黑衣、戴头盔、配备较强火力的自动武器,给人以杀气腾腾、威风凛凛的印象。特警出现的地方,往往是重大刑事案件、抓捕火力强大的罪犯、解救人质等现场。

  但近日在山东枣庄,几位特警却出现在非重案和绑架现场。他们执勤的任务是审问一对“车震”男女。

  这对男女也不是在高速公路或车流密集的地方搞“车震”。他们没有阻碍交通。如果他们阻碍了交通,也应该由交警处理。而这几个特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从事他们的分外工作。

  从网络上发布的视频中可见,几个挂有“特警”臂章的人把“车震”男女分开,粗暴地审问他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关系等。这种讯问方式,一般用以盘查“车震”男女是不是熟人。如果说不出对方的名字,则有卖淫嫖娼的嫌疑。

  面对这么一对不穿衣服、连武器都无处藏匿的男女,多个特警围审显然是大材小用了。如果在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香港地区,处理这样的事应该是“风化警察”。

  “风化警察”是欧美和中国香港警局中处理跟社会风化有关案件的警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侦查歌厅、酒吧、迪厅等娱乐场所中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之类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的警局不设风化组,但有类似的部门——治安队。威风凛凛的特警做起治安队的工作,是因为天下太平特警警力过剩了吗?

  枣庄特警“突袭”“车震”男女,看起来不像是接到“朝阳区群众”的举报,而极可能是正好撞上了“震情”。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当旅客在青岛遇到“青岛大虾”而报警时,警察就声称这不是他们职责范围的事,而特警为什么要做自己职责之外的工作?是不是这样的抓现场具有特别的刺激感?——这是特警抓“车震”的第一个谜。

  12月21日,当特警审问“车震”男女的视频公开之后,枣庄市公安局薛城区分局纪委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的记者,视频中的“特警”系特巡警大队的协警。

  这就是说,这几个警察不是正规的“特警”。可是这种说法如果成立,另几个谜又出现了:“协警”的臂章上为什么清晰地显示“特警”字样?“特警”臂章难道可以随便佩戴?特警本来都应该经过严格的训练,面对的都是凶悍的罪犯,或对其一失手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绑匪,难道连正规警察都不是的“协警”也能行使特警的职责?如果协警也能充当特警,这岂不是无视民众和协警本身的性命安全?

  在过往的丑闻中,做坏事错事的人大多都是“临时工”、“协警”之类的编外人员,如今,又多一例。对此,人们不禁叹息,纳税人供养的这些编外人员做的坏事错事何其多也!

  只要不妨碍公共交通和公共视听,“车震”男女哪怕是野合,那也是道德问题而非犯罪问题,都不需要警察出动,更无需特警出动。枣庄的特警或者“特协警”当起道德警察并留下了谜团,山东警方有义务向公众逐一解开。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