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现象亟须正视

2015年12月17日 07:04   来源:长江日报   张松超

  14日晚,武汉某高校一名大三男生,从附近一商业区高楼跳下,当场身亡。家属称,死者小谈当天下午查询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三门中有一门没过,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了。小谈的遗书就写在该考试的准考证上,交待了他的财产,向父母道歉。(12月16日《楚天都市报》)

  就目前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小谈的死因为自杀,至于原因,所有信息都指向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不及格”。一个小小的证书,即便是考试多次却不过,又何至于会选择自杀呢?这样的追问,恐怕都再正常不过,无论为何,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轻易地消逝,都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揆诸现实,我们发现这样的案例虽然极端,却也不是孤例。比如,就有研究生因为毕业论文不通过而自杀的;也有高三学生因为高考太压抑而自杀的;也有因不能顺利就业而自杀的……把这些所谓的“极端个案”联系在一起,会发现包括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自杀,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亟须我们去正视和干预。

  对于这些自杀的个体,他们或许有太多的理由,学业、工作、感情……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和他们纠缠在一起,只要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就会陷入一种极端的困境。就像新闻中这名学生,从遗书的内容,看得出他是一个有上进心、孝顺的孩子,但当他把某个追求看得太重,以至于和自己的前途与命运绑定到一块的时候,希望的落空,就会让他觉得生无可恋。

  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觉得自杀者的原因太轻率,但却始终难以体会到当事者的心境。片面指责逝者,不是一种人道态度,因为你看着的小事,在他看来未必,而且有些人就是在困境中想不开、走不出,豁达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具有。

  但是,悲剧的酿成,也总是一种警醒,需要我们去反思。而对于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不断发生,我想,它最起码反映出的是当下教育内容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严重缺失。要看到,生活中总有人遇事是悲观的,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很脆弱,但我们能改变的,是让这些人重视生命,不轻言放弃生命。

  现实中的尴尬在于,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之下,分数成了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生命教育反倒是近乎于空白,以至于前两天广州某中学开展“死亡教育”,还在舆论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更可怕的是,当他们走进大学后,再来谈生命教育的话,反倒又会被很多人认为有些滑稽,毕竟都是成年人了,再把“生命”、“死亡”这些东西拿到台面上谈,则会觉得是“小儿科”。

  一次次警醒,不能只换来一声声感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确实需要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议程。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