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错过日常生活中的心灵

2015年12月16日 09:45   来源:人民日报   周南焱

  每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领奖前,照例会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一个重要演讲。今年的新科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也不例外。

  阿列克谢耶维奇生在一个满是女人的世界,这些妇女们没有丈夫、父亲或者兄弟。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女人们的话题并不提及死亡,却往往是关于爱。她们会一遍遍回忆男人上战场那天的情形,讲述战后如何等待他们归来,并且一直等待。“我从童年时期就已经明白了爱的真正内涵。”

  “她们的声音像磁石一样吸引我。”这种对倾听的热爱,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日后文学创作的秘密。“每当我走在街上,记录下听到的各种词汇、短语和感叹时,我都会在想:有多少小说都没有痕迹地消失了啊!人们还不能直接把他们生活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文学作品,因为人们不懂得去欣赏这些对话,也不会因为读它们而感到惊讶或者快乐。”

  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和话语。“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心灵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心灵,被历史宏图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恰是这种“收集”,才有了一本本对战争、核污染独具视角的作品;恰是对日常生活和小人物的兴趣,才捡拾起被宏大史书所遗漏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日常生活很容易被等同于琐碎、无聊,普通人的声音似乎毫无意义,更谈不上文学性,但敏锐的作家能“听出”时代和心灵真正的讯息。撇开那些时代喧嚣的噪音、迷信、偏见和欺骗,写出来的故事才有可能抵达人类的灵魂。相较之下,我们的文学写作者大多局促于一己天地,缺少兴趣去“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而那些平凡人的心灵声音,恰恰被忽视和遗忘了。

  (摘编自2015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原题为《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心灵声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向支配自我心灵的阅读致敬    2016年04月25日
  • ·林治波: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2016年04月12日
  • ·心灵鸡汤喝多了也会变成毒药    2016年01月28日
  • ·架起心灵沟通的“文化桥梁”    2015年11月09日
  • ·多少心灵鸡汤假借白岩松们之名    2015年09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