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重污染预警:应急机制不能成摆设

2015年12月15日 07: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金 名

  12月8日至10日,北京市首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对雾霾严阵以待。

  在此之前,大部分城市最高级别的污染预警从来没有启动过,多停留在了纸面上。在11月底席卷我国北方的那场严重雾霾天气中,公众对于雾霾预警迟迟未能升至最高级别议论纷纷、颇有不解。

  虽然启动最高级别的污染预警有一个判断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科学、客观地分析预测未来雾霾的持续天数,不能轻易草率地乱作为,给生产、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但也要避免置公众的健康于不顾,因为怕担责任就不敢作为。

  如果最高级别的污染预警从来没有实施的可能,就失去了指导意义,有必要重新修订标准以切合实际。面对雾霾肆虐,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行动起来、有所作为,再好的方案、制度也成了“纸上谈兵”,所谓的应急机制也就成了“花架子”一样的摆设。

  在不作为的背后,其实和某些地方错误的发展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红色预警要求企业停产,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和GDP数据,进而影响政绩。而正是某些地方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纵容包庇,才使得污染大户在眼皮子底下冒着黑烟。这种不作为,就是对公众不负责任。

  虽然启动红色预警意味着要实施停产、停课、限行等应急措施,会给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但重度雾霾之下,如果不启动红色预警,则相关减排措施无法进行,不利于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物排放,也违背了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的原则。

  日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对应急预案启动不及时、应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相比过去,此次北京市发出红色预警可谓行动迅速、措施果断,事后的监测结果也表明,启动应急机制对于降低大气污染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雾霾红色预警,来了总比不来好。对于雾霾应急预警态度的转变,从深层次来说,实际上也反映了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是迅速行动还是拖拖拉拉,是为人民服务还是漠不关心。

  总之,要让应急机制在危急时刻真正地派上用场、应得了急,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名)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