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度紧张“邓亚萍教授”

2015年12月08日 13:06   来源:光明网   胡印斌

  中国政法大学聘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一事持续发酵,引发广泛质疑,该校教授杨玉圣日前甚至发表微博称,“不与邓亚萍教授共处中国政法大学”。校方6日回应称,聘请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中新网12月7日)

  很多质疑者强调,任由名人袭占高校教授职位,必将损害教育的权威和公信,也降低了学校的学术品位。这些批评均指向邓亚萍的“运动员”身份,有人还直言,称邓亚萍自幼打球,一直没有时间好好读书,即便后来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言下之意,也是“沾了名人的光”云云。

  这样的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近年来,因为成绩出色而转向大学读书拿学位的运动员确实不少,与通常循着校园的路径不同,这部分人群在退役后表现出来的“增长性”,每每引起公众质疑,甚至认为是在利用名人的“外部性”因素继续获取世俗名利。此前邓亚萍进入“即刻搜索”是这样,现在获聘法大兼职教授也是这样。

  其实,外界并不需要这样敏感。至少在邓亚萍担任兼职教授的问题上,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其一,国内各高校兼职教授的门槛远没有那么高,其作用大半属于“锦上添花”之类的辅助,而非严格意义的专任教授。以邓亚萍在业界的影响,以及其后再教育过程中的沉淀,出任体育方面的兼职教授并无不可,英雄不问出处,何必大动干戈总是盯着“运动员”不放?

  其二,很多高校的问题并不在于与外部世界交流过多,而恰恰是缺乏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习惯于关起门来搞学问。如何从校外引进智力资源,并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互动,从而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开阔在校学生的视野,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管理者固然要遵循相关程序吸纳校外资源,而师生乃至社会舆论也应持有宽容的姿态,乐观其成。

  现在有一种十分奇怪的论调,很多人一方面抨击高校自设门槛、闭门不纳社会贤达的封闭,认为这是学校短视、浅薄的表现;一方面却又对学校的一些努力百般挑剔,认为是学风浮躁云云,这样的自相矛盾并不能真正解决当下高校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作为励志偶像的邓亚萍,即便进入大学兼职,又能损害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实际上,现在的大学完全应该进一步开放门户,广泛接纳社会上的“闲散”智力资源,为我所用,给广大学子传达一种积极上进的信号。如果像邓亚萍这样的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人士纷纷进入校园,认真而不是敷衍、严肃而不是浮躁地为学子授业解惑,又有什么不可以的?毕竟,成才的路径多多,何必只限于校园内一路走来的教授?总是这样狭隘,难免故步自封。

  如果说,现在有些高校总是喜欢抱大腿,很多聘来的所谓兼职教授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戏码,那么,就事说事好了,也不一定将邓亚萍当做一个靶子。

我们的大学也应该顺应时势求变,而不能总是抱着以往的高头讲章,过于纠结于资历、出身。这样的兼容和自由,才是现代大学细大不捐的真谛所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