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霾根本在减排

2015年12月04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   刘 毅

  一场大风刮来,北京等地天朗气清。污染排放和气象因素,哪个是重霾袭扰的“罪魁祸首”?

  霾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排放大量污染物,这是“元凶”。而静稳天气、风力小、湿度大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污染物不断累积,这是“帮凶”。

  对于气候变化和雾霾的关系,科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人们对此的关注度还不够,有人甚至不屑一顾地认为这是在找“替罪羊”。实际上,在应对雾霾时,充分考虑到气候异常的蛛丝马迹,有利于精准预报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有研究表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频繁出现,和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和气候变暖相伴而来的,往往是静稳天气增多、降水日数减少、冷空气活动变弱、平均风速减小,这加剧了霾的发生。

  了解到气候变化的危害,也有利于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减缓气候变暖。

  霾和短期天气条件、长期气候变化存在关联,但其根源还在于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目前仍在不断刷新纪录。

  遏制大气污染物排放这个“元凶”以及气象因素这个“帮凶”,别无他途,唯有“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很大程度上是同根同源的,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冬季供暖等因素,导致我国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既有利于治理迫在眉睫的大气污染,又有利于减缓未来的气候变暖、减少子孙后代面临的气候风险。无论政府和公众,都应该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实践者    2016年02月17日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有态度    2015年12月01日
  • ·中国“创新发展”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11月30日
  •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责任与机遇    2015年11月27日
  • ·减贫也要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11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