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查查账本 挤挤水分

2015年12月04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   曲哲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采购对象已从简单的商品与服务延伸到大病保险、养老基金投资等复杂服务,采购方式也将多元化。只有提高专业能力、严格绩效考核,才不会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

  日前,保监会宣布对中央财政补贴保费的农业保险产品全面升级。升级后各险种保险责任大幅拓展,部分地区种植业保险费率降幅接近50%。

  这一结果,让关心农业保险的人们备感欣慰。

  2007年我国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今,各级财政的保费补贴投入一直持续增加。粗略计算,目前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补贴农险的资金额已占保费收入的80%左右。照此推算,2014年农险保费收入325.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占260亿元。

  财政该不该补贴保费?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保险在帮助农民防灾减灾、恢复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14年全国农业保险就支付赔款209亿元。黑龙江洪灾后,受灾户人均获赔款5336元,是该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2%。

  不过,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却发现,多年来财政补贴在农业保险中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从政府采购的角度看,一是买得太贵:尽管农业保险经营需要积累大灾基金,但整体而言理赔率仍过低,保险公司利润太高。二是买得太杂:有些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所谓政策性“保险包”,保障村干部、村民、外出务工人员人身意外,但是费率高、保障重复,财政支出没有体现出普惠原则。三是买得太随意:许多承保项目未经过招标,不乏“人情单”“关系单”。

  即使这样,多数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仍然强烈呼吁中央继续“给政策、增投入”。笔者每每算细账、刨根问底,不仅一些保险公司负责人脸色不好看,个别地方相关管理部门也不配合,态度不咸不淡。

  有些部门是真不懂。保险费率精算专业性非常强,特别是那些未经过招投标的保障项目,保险机构看似把价格“砍了又砍”,政府仍有可能是“冤大头”。

  有些部门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何?保费补贴是财政的,部分险种补贴的六成以上是中央财政出资,这钱来得太容易;增加农民保障的政绩是自己的,与保险公司之间合作的关系网是自己的,这“荣誉”舍不得,这“情分”割不断。

  终于,中国保监会通过大规模调研,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及时整改,在还利于民的同时,让财政补贴落地有声,把农险带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农险产品的升级,开了个好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采购对象已从简单的商品与服务延伸到大病保险、养老基金投资等复杂服务,采购方式也将多元化,直接购买之外,还有补贴费用型、参股合作型等等。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除了按现行有关政策规定行事,有两点更应引起重视:

  一是提高绩效考评的科学性。一笔财政补贴能拿回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金是否用在了刀刃上?经办费用率能否再压缩?对此相关部门一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来要对招标标准及时动态调节,倒逼供应商改善服务。英国政府的公共服务协议框架,绩效指标达160个,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政策效能、透明程度以及专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提高采购的专业能力。除了借力第三方专业力量询价之外,政府要学会用资金换数据、换技术,把“大数据”攥在自己手里,才不怕供应商临阵撂挑子,议价时才有底气。

  保监会一查账,农险保费就能“打五折”。其他政府采购商业服务的项目,也该挤挤水分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