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刻上了天的“到此一游”不能再手软

2015年12月03日 06:54   来源:京华时报   连海平

  无论出于何种心理,说到底都是素质问题——公共意识缺乏、文明素养不足。素质提升需要教育,也需要硬约束。对已经刻上了天的“到此一游”,不能再手软了。

  在旅游景点乱写乱画“到此一游”已经备受指责,现在有人把这样的不文明行为竟然带到了飞机上,在飞机舷窗上刻写“到此一游”。11月30日,上海飞沈阳的一航班上,机组人员就在飞机窗户内侧发现这样的刻字,机组人员呼吁旅客文明乘机。

  “到此一游”绝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民文化,无论从时间坐标,还是地域视野,都堪称“历史悠久”“喜闻乐见”。从“梁齐齐”“丁锦昊”“路培国”到“吴昊南”,国内刻出国也刻、植物刻文物也刻、地上刻天上也刻……手段不断翻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剁手族”做不到的。这种人就算到了月球上,第一件事大概就是找块岩石,刻上“到此一游”。

  在同一种景物面前,一些人专心欣赏它的美,一些人一门心思想怎么才能刻上“×××到此一游”,这就是境界。“逢游必刻”到底出于什么心态?有心理学家认为,“到此一游”和动物用“撒尿”方式宣示地盘实质是一样的;有人认为是自卑者一种意欲通过扩大他人认知寻找自尊的手段;还有人认为,代表了一种呐喊与反抗。“羊群效应”“破窗效应”等等也被搬出来解释这种非规范行为,仁者见仁。

  在我看来,某些游客乱刻“到此一游”以及种种不文明行为,与“到此一游心态”也有关。具体地说就是,这个地方多半也只有“一游”,而不会有“二游”“三游”,由此产生两种心理:一是破坏也就破坏了,反正自己也不会再来了,无所谓;二是就算在景区有什么出格行为,大家都是“伪装者”,谁也不认识谁,没关系。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便将景物当作自己的“一次性消费品”,想咋整就咋整,由着性子来。两年前,一位中国女游客在马尔代夫潜水时,顺手牵羊采珊瑚,还将照片晒出来,明知珊瑚受到马尔代夫保护不能带出境,也要破坏掉,这就是典型的“到此一游心态”。

  无论出于何种心理,说到底都是素质问题——公共意识缺乏、文明素养不足。素质提升需要教育,也需要硬约束,约束要硬到什么程度?不妨看个域外例子:今年3月,有两名美国女游客在罗马竞技场墙上刻字,被导游举报之后,当地警方以“严重破坏具历史或艺术意义的建筑”为由逮捕了她们,让她们在牢里反思反思。假如外部约束硬到这种程度,看谁还敢乱涂乱刻。话题回到在飞机舷窗上刻写“到此一游”,就算没有危害航空安全,也破坏了交通工具,航空公司完全可以依法追究行为人责任,哪怕不负刑事责任,仅经济赔偿也足够刻字者吃不了兜着走。既然刻字者留下大名,只要不是假名,按图索骥一查便知何方神圣。

  对已经刻上了天的“到此一游”,不能再手软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