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打赢脱贫攻坚战 领导干部怎么办?

2015年11月28日 09: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1123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1123日新华网)

  立下军令状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坤

  贫困,是从未被彻底消灭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是不能容忍群体性、区域性的贫困长期存在的。扶贫事关共同富裕,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党中央以正式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就扶贫开发逐级立下军令状,可见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勇气。

  军中无戏言,党的纪律并非儿戏,立下军令状,就是要兑现的。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压,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拿出过硬办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帮困,干部要敢于较“真”

  中国经济网网友 袁文良

  有些地方领导把扶贫帮困看成了一种“规定动作”,前去慰问只是“例行公事”,随便就近找几户困难家庭,单位拿一点钱,或买上一点节日礼品,下去握个手、说句话、照张像、摄段影就打道回府。如此这般,困难群众难以体会到“温暖”,这样的扶贫也失去了“扶贫”的本来意义,与中央要求的“精准扶贫”相差甚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使“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在扶贫帮困工作中,敢于较“真”,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用心思考,选择好“扶”的对象与“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确定“帮”的内容和“帮”的时间,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扶”的爱心、“帮”的暖意。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

  扶贫“军令”下 主战场怎缺得了教育大军

  中国经济网网友 孙胜超

  贫困是一个很难消灭的敌人,如何拿下这块硬骨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扶贫方法就是教育。

  大部分农村和山区之所以难以脱贫,一大问题就在于当地人还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父辈干什么,子辈依旧干什么,缺乏新观念、新思想,眼界也比较狭窄,只能是贫困代代相传。要扶贫,先扶脑,教育是改变贫困地区现状的主要出路。

  教育可以增长人们的学识。科教兴国,教育兴国,这不是无稽之谈。通过学习,人们可以学会安身立命的本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扶贫的难点,同时也是扶贫的突破点。国家可以通过教育发挥人口资源优势,当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将直接带动经济增长,许多贫困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扶贫攻坚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建坤

  习近平指出:“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扶真贫、真扶贫。”这就要求做到三个精准,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确定贫困对象;针对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帮扶措施,注重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动态管理,及时更新贫困人口数据库,做到严进宽出。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多的时间,扶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不我待,让我们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打赢打好扶贫攻坚战,让全体国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走上幸福小康之路。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