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但这却让学校犯了愁。(11月24日《北京日报》)
8年前,为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缺衣少穿的问题,学校在网上募捐,如今每年都收到爱心衣物数十吨,且爱心捐赠一直没有停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民间慈善的持久力量。然而,学校目前只有260个孩子,接收的衣物太多了,根本穿不了,转捐学校又无力承担高额运输或邮寄成本。面对无处堆放、无力处置的衣物,学校老师是愁肠百结。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旦“爱心过剩”,反而成为受助者的一种“甜蜜负担”。
首先,爱心衣物过剩,缘于网上募捐信息不透明,爱心人士同受助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发起募捐的学校,未能及时在网上公布接收衣物的品种、数量等相关信息;特别是,当爱心衣物过量时,没有及时“喊停”。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准确的需求信息,导致一些爱心人士在捐赠衣物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有的爱心人士向学生捐赠了一件女式毛皮大衣;同时,因募捐学校没有公布受捐信息并适时“喊停”,导致一些爱心人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仍在往这所学校捐赠衣物。
再者,爱心衣物过剩,缘于慈善机构存在服务短板,缺少统一的协调处置机制。由于旧衣物清洗、消毒、打包和运输的成本都很高,慈善机构一般不会接受旧衣物的捐赠。因而,衣物捐赠基本都是民间自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有的地方爱心衣物过剩,有的地方贫困学生却仍然缺衣少穿。如果有一个组织或机构负责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协调处理,并解决运输等难题,爱心衣物过剩的尴尬,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捐赠也是一种扶贫方式,应转变观念,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因此,捐赠工作也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并考虑受助对象的感受和需求,送什么、何时送、怎样送等,一定要注意赠送的方式。特别是,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捐赠技术和项目,激活贫困人群的“造血功能”,才是公益慈善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