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清理“僵尸企业”如何才能少些阻力?

2015年11月2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清理“僵尸企业”,就应该在给出时间表、给企业出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机制,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出路。只有时间明确、路径可行,清理“僵尸企业”才会少些阻力。

资料图片

  面对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国家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国企改革等多项举措,化解产能过剩顽疾、提高产能水平,以实现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消息人士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就“僵尸企业”展开摸底,摸底数据出来后就会给出清理时间表。(1124经济参考报

  “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尽管它是一个外来词,但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生存状态描绘得特别形象。

  这些“僵尸企业”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首先,“僵尸企业”需要银行和财政不断输血,浪费资金资源,会形成一个无底洞。其次,“僵尸企业”形成逆淘汰机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抢夺了其他健康企业的机会。再次,“僵尸企业”的病症还会传染和蔓延,让一个领域、区域的创新氛围变得死气沉沉,甚至造成“僵尸行业”和“僵尸经济”。

  正因如此,清理“僵尸企业”,有效化解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有关部门正在就“僵尸企业”展开摸底,待摸底数据出来后将会给出清理时间表,以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清理工作,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清理“僵尸企业”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是一件涉及面广、比较棘手的事。因此,它既需要时间表也需要路线图。 

  从现有信息看,清理“僵尸企业”将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国企改革等多项举措来完成,主要依靠产业的调整、创新来提高生产率,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客观而言,这样的路径是可行的。问题在于,总有些“僵尸企业”并不能适应,被淘汰是难免的。这样一来,企业及其职工何去何从也就成为清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企业之所以变成“僵尸企业”,除了自身不努力外,与政府及银行的“导向”也有关联。那么,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因此,清理“僵尸企业”,就应该在给出时间表、给企业出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机制,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出路。只有时间明确、路径可行,清理“僵尸企业”才会少些阻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供给侧改革”能给百姓啥实惠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