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离校”背后缺失的隐情

2015年11月13日 07:30   来源:华西都市报   李晓亮

  河南省濮阳市的小轩(化名),今年8岁,出生时因难产导致发育较晚,今年九月份开始入学,但是没有几天,他就不能再上学了。由于同学家长的联名反对,他现在只能在家。小轩的爸爸郭先生称已经做过康复训练,同时申请陪读,但是家长们还是反对。(11月12日《大河报》)

  原文有个副标题是“该男孩发育迟缓,学校及其他家长指其‘上课爱做小动作’”。算是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众多家长不惜组团拉横幅,也要围堵施压催逼其离校了。所以现在问题焦点有二:一是,到底小轩“闹”到啥程度,是否已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二,这种粗暴刺眼的联名施压,到底针对的是“闹”这件事,还是“闹”事的人。

  厘清第二点也很关键。这就让人好奇,日常学习中小轩到底表现如何?可是就这最关键一点,很遗憾,所知甚少:父母申请陪读,家长反对,校方协调,未果。康复一年是否已达正常入学标准?如业已达标,陪读则无太大必要;若时间有限,是否给孩子一点儿时间,彻底康复再入读,对孩子对大家都更好呢?

  有家长转述小轩表现,不过是“不专心,小动作,说话不着调,有时怪表情。”这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一年级小孩的表现啊,为此至于大动干戈联名上书么?而“虽经多次努力,记者始终没有见到这封联名信的具体内容”。这又让人好奇,联名信到底写了啥,写信又是为了啥?

  因为信息不对称,虽然小轩表现听起很像唐氏综合征,但毕竟不能确定。如果学校当初接纳他,是综合考量了全面表现,符合普通入学条件,就不该区别对待。家长和学校和社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给予道义上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励。这样的宽仁包容环境,其实不止对患儿,对自家孩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要以为他们小,只会被小轩这样的自控力稍差的孩子影响学习,而要相信孩子的成长和判断,在有爱的环境。而一个只会粗暴打压驱赶弱势者的环境,对处身其间的自家孩子的成长也是功利而危险的。所以,弄清联名上书目的,是针对多动症还是针对不幸的孩子,其实很重要。

  就因上述一些核心信息不足,有些不好判断,所以对小轩家长而言,若孩子康复训练效果出现反复,那么也不用太心急。特教学校或家庭教育,或者更长时间的耐心辅导训练,也是有所裨益的。悉心关照,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或也比让孩子现在处身舆论漩涡要好得多吧。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