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另类突围

2015年11月11日 07: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鑫元基金 蒋光祥

  我国城商行发展至今,已满20周年。日前银监会城市银行部副主任邱小秋代表监管部门表态,支持城商行做精、做优,做优选产品有特色、服务有口碑、竞争有实力的银行。而力求在创新竞争和特色发展方面更进一步,打破“千行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态势,已成为多数城商行的共识。

  然而知易行难,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现实中能够坚持深化“服务中小”市场定位的城商行并不多。不少城商行可能还是乐意“小而全”,从而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相比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这些城商行的管理层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运营中,就是短期内规模大贡献大的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贷款对象过于偏重大型国有企业,过于偏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制度也主要以规模、质量和盈利三方面为主,其中又以规模指标为首,很少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

  尴尬的是,站在监管层角度,城市商业银行一直被定位为“市民的银行”,即以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为基本客户群。显然,城商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功能还有太大的挖掘空间。

  作为中小银行,城商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类别、新产品开发进度及风险控制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无疑还有较大差距。以往依赖宏观经济增速快的红利,城商行规模及盈利水平可以一同搭上快车,以至于规模扩快速扩张过程中对批发性融资的高度依赖以及高同业资产配置,已使一些城商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及收入结构日渐失衡。但经济周期“新常态”与金融生态环境变化的“新常态”相互叠加下,信贷大投放格局已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进程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和监管标准的日趋严格,国内城商行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环境更趋复杂,城商行未来转型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经到来。

  客观地说,城商行与其设立时“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或者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若要将之全部归因于城商行自身,这并不公允。基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与金融服务水平的不同,各方在城市商业银行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并没有进行过长期战略性的考量,从而给出明确的发展战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上的模糊与彷徨。经济金融环境逆转、需求结构的趋势性转折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城商行行业发展20周年之际,只能再走涅槃之路寻突围,而且这种突围,必须是有别于大型股份制银行,结合了自身特点的另类突围,才能谈得上有效。

  这种突围首先应该表现在城商行自身的战略定位,给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要么向上成长,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大银行;要么向下扎根,成为典型的社区银行来安身立命。越是规模实力小的城商行,越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必须先于大银行挖掘出一些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再有就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比如从小企业金融服务、小微贷款业务、农村信贷等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持续开发出新产品,不断巩固先发优势。值得一提的还有,城商行可以客户服务体验为突破口(这点往往在大银行骨子里难以真正落地),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从而塑造自己的品牌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当然,这一切努力都离不开监管层的倾斜与支持。

  谈论忧患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群落,其内部不同个体的差异也是相当巨大。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少数佼佼者早已经在A股上市,另有一些正在或者已经在H股乃至海外上市,其发展势头与一些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也不遑多让。当前,一些发展较好的地方城商行凭借鲜明、独特的经营特色,吸引到了其他股份制银行或商业银行参股投资,与投资方业务互补;一些法人治理结构好、经营管理能力优和企业信誉佳、客户体验好的中小城商行在局部领域,已成龙头之势,吸引客户将其作为首选交易对手;一些城商行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提供直销银行和移动银行服务,并通过股权合作和试点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

  若要另类突围成功,找准自我定位,再造与重塑业务增长模式,改变传统路径依赖、全方位强化内部管理能力、有效实施整体转型发展战略,寻求外部合作等路径,都是可供城商行选择的涅槃之途。

  毕竟,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整个银行群体中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和变数的群体,面临当前外部经济金融生态环境根本性转变,若突围成功,成长为优秀商业银行者则有望;若刻舟求剑、固步自封,则很有可能沦落至众人嗟叹的结局。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