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将流量争议纳入到监管体系中了

2015年10月27日 07:15   来源:红网   徐义闯

  三大电信运营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已有20多天,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据了解,通信计量是公众最关注的民生计量问题之一,也是消费纠纷中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不是运营商使用技术手段修改流量数据,或是消费者安装的软件“偷流量”,运营商都应该站出来自证清白。如果近期电信计量确实有问题,消费者有权索赔。(10月26日中国广播网)

  月初,三大电信运营商宣布“流量不清零”,本该是让利惠民的一项好事、实事,但出人意料的是,部分网友“并不买账”,有人尚未享受到流量不清零的“获得感”,反而发觉“9天用完一个月”的流量包。流量快速流失的背后,有人质疑是运营商“动手脚”,毕竟流量的耗费是难以计量的技术活,而运营商也颇有“苦经”,面对消费者层出不穷的“偷流量”高招,如何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着实需要动不少脑筋。一边是质疑,一边是抱怨,是时候请“裁判员”出场了。

  毋庸置疑,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手机流量成了公众必不可少的大众消费项目,所谓“低头族”、“手机控”,无不都是在形容时下年轻人对手机的迷恋程度,微信、微博、QQ、新闻、娱乐、电视等等的手机娱乐项目没有离得开流量的消耗的。按2013年我国手机拥有2.41亿户的基数核算,人均10元30兆的手机流量,涉及的总金额也是个天文数字。可以说,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谁都离不开手机,而手机基本上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流量无疑是公众的普遍关切,也是最大的民生实事。

  针对手机流量的消费纠纷日渐增多就是重要的明证。如果说以往的电话费、短信费消费争议还可以通过消费者打印相关的通话、发信记录与运营商当面理论的话,现如今,流量快速流失是否属正常消费假若完全由消费者举证,显然是困难重重的,缺乏第三方技术支撑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撑腰,消费者恐怕除了“哑巴吃黄连”,别无他法。假如运营方真的“动手脚”了,伤害的消费群体是何等的庞大,侧面也折射出补全监管的短板是何等的紧迫。

  首先,手机流量往往以打包的形式出现,而打包价格10元30兆,30元100兆是如何定价的,定价的依据是什么?需要第三方技术单位确认和职能部门代表公众利益予以审核,否则,“霸王条款”和“垄断价格”的出现是不难想象的。其次,作为运营方的三大电信公司与消费者之间,需要职能部门为双方搭建一个博弈的平台,或通过价格竞争、或通过优质服务,让消费者有选择的余地,让运营商有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压力和动力。最后,对消费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需要一个专业的、公信力较强的协调、解决平台。一方面能利用技术的、信息的手段厘清流量的使用情况,为双方争议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事实说服力;另外一方面,能对运营商起到足够的威慑力,令其合规经营,挣取适中的利润。

  作为全世界手机拥有量最多的国度,手机流量费无疑是牵涉面最广的民生大事,解决好流量费的相关质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对此,相关部门不能“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了。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