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选修课去哪儿了?

2015年10月23日 09:24   来源:红网   杨雄

  《红楼梦》有一场景,贾宝玉周岁“抓周”,父亲贾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贾宝玉只把那脂粉钗环抓来。贾政便认定贾宝玉,“将来酒色之徒耳!”但抓周习俗也留下不少美谈,现代作家钱钟书,周岁抓得一本书,故取名为“钟书”;F1车王汉密尔顿抓的一个赛车模型,此后在车坛一骑绝尘。或许,孩子从小自我选择的感兴趣的东西,真的能影响其一生。

  在第五届全国“智慧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昆明南站小学的儿童必修哲学课成为展示重点,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听故事提问题、讲寓言想道理、说成语悟学问、开时事论坛办辩论演讲等(新华网10月20日报道)。

  值得肯定的是,南站小学的必修哲学课因材施教,自编教材,方便适龄段的孩子学习。但是将其设为必修课,并不可取,谁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喜欢哲学?在“私人订制”流行的今天,学习的个性化势不可挡。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每个孩子爱好、兴趣皆不同,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校老师提供的套餐式课程,这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菜品”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理性思维还未建立的小学阶段。孩子喜欢什么,就会去探索什么,将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们,只怕是强扭的瓜不甜。大多数小学生都对老师的话唯命是从,当学校和老师都如此重视哲学课时,不论感兴趣与否,孩子们都不敢轻易懈怠,因此压力倍增。若是从中体会不到思维的乐趣,挫败感也会油然而生。

  在倡导为孩子“减负”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打着“为孩子们好”的口号登堂入室。书法、陶艺、儒学、古典文学等必修课程纷纷进驻小学课堂,假若孩子对学校安排的课根本不感兴趣,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虽说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如今社会已经如此开化,孩子能够从网络、电视中了解到很多东西,有兴趣的他们自然会去探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在家长、学校看来对前途有益的东西,在未来可不一定有用。

  顺应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校要做的也不过如此,将哲学当中一些简单有趣的东西引入平时的教学当中,加以适当点拨,循循善诱。先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倘若有趣,孩子自然会去探索,这时学校再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岂不是更好。

  美国的小学选修课,从国家到地方都有完善的方案,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开发课程。但我国学教育课改多年,选修课设置依然没有一套国家层面的指导方案。为数不多的学校创新改革,大多浅尝辄止。同样,相比于根基深厚,枝繁叶茂的大学选修课,小学的课程设置依然落后。

  小学阶段,虽然语数外三科强势占据考学的半壁江山,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考学的压力无从谈起。且如今人才衡量标准多元化、高考也不再是“独木桥”。所以,在小学普及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慢慢清楚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许更有帮助。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