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村庄:待我百年之后,魂归故里

2015年10月15日 07: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吴聚云

  我的老家陈堤口村是鲁西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人口不足700人。虽然它并不美,但它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三个孩子的出生地。所以,尽管后来我和老伴、子女先后住进了城市,我始终忘不了那里的一草一木。每逢回家乡探望,和乡亲们说上几句话,再望一眼日新月异的村庄,比外出旅游一趟还感到畅快。

  上世纪9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干部多方筹资,把村里的路修好了。从此,偏僻的村庄不再闭塞,村中经商人员也越来越多。据说光在北京从事馒头生意的就有近50家,外出打工者更多。

  前几年,政府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要求所有村庄都重新规划,统一建设,并在陈堤口村南面的一个村搞了试点。该村庄划出近百亩耕地,建造了几十座楼房。不过,楼房大都被一些要结婚却没有宅基地建房的小伙花近20万元购买了,老人们仍留在了原住宅;村里没有经济能力的无法购买,那些原本自己建了小楼的群众也不愿购买,村庄始终搬迁不动。

  听乡亲们说,那个村支书原本想用几年时间将村庄全部搬迁,但这个梦想破灭了。不仅如此,他还因为在建设新村之时整日大吃大喝并购置私人轿车引发群众质疑,造成村庄群众集体上访,最终被免去了村支书职务。旧村搬迁不动的问题,估计再过几年甚至十几年也无法解决。

  有前车之鉴,陈堤口村的干部群众始终认为,在村庄没有任何集体经济和收入的前提下,让刚刚解决温饱的村民推倒旧房,重建新村的做法不切实际,是一种近乎劳民伤财的举措。虽然陈堤口村也规划了建设新村的土地,但一直在静观其变。

  果然几年过后,大多数村庄没有行动,极个别村庄行动后又出现建新村多占耕地,旧村又搬不走等一系列问题。陈堤口村党支部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后及时做出决定:要通过改造来保住我们的村庄。村里划出了外围红线,红线外一律不准建新宅;同时,对村中的主街道适当拓宽,规划出两条新街道,还开辟了文化广场,并号召大家集资捐款修路建广场。

  国庆节回到家乡,我发现村庄变化不小:新建的楼房和别致的院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置的变压器高耸在路边,整齐的电线杆上安装着路灯。天一擦黑,路灯分外明亮,给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庄终于保住了,留住了村貌,留住了乡愁。全村群众高兴万分,我的内心也充满喜悦。待我百年之后,魂归故里,就和家乡彻底融为一体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