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常怀“四有”之心,做焦裕禄式好干部

2015年09月24日 13:58   来源:千龙网   

  “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习近平总书记《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的出版体现了党中央对县一级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广大基层干部如何履职尽责、为党和人民干事兴业指明了努力方向。

  心中有党,做事有底气。心中有党,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只有做到心中有党,时刻想着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做到不忘恩、不忘本、不懈怠、不妄为;才能忠诚党的信仰、党的宗旨,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党派焦裕禄去兰考时,兰考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2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正是由于焦裕禄有着共产党员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贫瘠的土地,并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一个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心中有党,忠于使命,甘于奉献,正是焦裕禄做事的底气、不变的信仰。现在,条件改善了,环境变化了,但党员干部的宗旨丢不得、本色变不得,要以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为明镜与标杆,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用好权当好干部。

  心中有民,为官有分量。为民情怀最动人,金杯银杯比不上群众的口碑。共产党干部的人生追求,是要在百姓心中筑起恒久的丰碑。与其终日浮躁贪求钟鼓馔玉,莫如静心沉潜累积为政之德;与其苦心钻营难以示人的“为官之道”,莫如热忱涵养为民务实的“公仆情怀”。心中有民天地宽,心头装着老百姓,干事创业就有底气,就能冲破一己之私的小格局,像焦裕禄那样,抵达充盈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一年多,全县149个大队,他跑遍120多个。他善于用群众的经验教育、鼓舞群众,他总结的 “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成为全县人民向“三害”开展斗争的样板。共产党员要学习焦裕禄这种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清情况、看准问题,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想办而办不好的事情,切实让群众满意。向焦裕禄学习,以百姓之心为心,奉“三严三实”为标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共产党就会走进人心。

  心中有责,人生有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心中有多少责任,决定了人生有多大作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焦裕禄如一座精神灯塔,烛照着共产党人一脉相传的精神坐标,彰显了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的价值底色。作为党的干部,要牢记职位就是责任,当干部就必须尽职尽责、敢于担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去干事创业。心中有责还需要一种求实的工作作风,要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当年焦裕禄同志正是经过调研,因地制宜提出种植泡桐,由于决策科学,泡桐至今已成为兰考人享用不尽的“绿色银行”,板材加工、民族乐器制作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焦裕禄告诉我们,心中有责、敢于担当,是每一个干部必须完成的人生课题。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怎么对得起公职的“公”字、干部的“干”字?焦裕禄的精神,标注的并非高不可攀的价值天际线,而是每位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点。

  心中有戒,用权有底线。清廉,始终是好干部雷打不动的一条“标配”。清廉不是“胎里带”,它源自于对党纪国法的敬畏遵从。焦裕禄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自觉把党纪国法、公义廉耻作为心间戒尺,将干事创业、为人处世的根基立稳在了从严自律上。他严于律己、持身以正的宝贵品质,正是今天各级干部尤需补充的精神钙质。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因而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要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地位,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持不懈地纠正“四风”。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连雪)

(责任编辑:屈波)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焦裕禄 当好干部    2014年07月07日
  • ·从批评中汲取执政为民正能量    2014年06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