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获捐助,名校节操沦落到了论斤卖的地步?

2015年09月18日 07:58   来源:红网   郑渝川

  近日,一篇名为《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的文章刷爆了各大社交媒体、网络社区。文章作者是虎嗅网、知乎专栏作者伯通,直指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四大名校因接受美籍印尼华裔富商廖凯原(Leo KoGuan)捐赠,或聘任其为教授,或为其开设课程、举办讲座,或设立中心,而廖凯原只是“民科”水平,其研究“更是不着边的玄幻文学,纯属中国特色的神话”。

  记者查证证实,北大和清华确曾为廖凯原开设进修课程,学生选修可获学分。而廖凯原也被聘为四校名誉校董,为之专设研究机构,并多次在四校在内的全国各高校进行讲座,内容涉及黄帝的科学法治观等问题。(9月17日澎湃新闻网)

  自古至今,就有富人乐善好施的传统,捐助教育更被认为是积德之举。近代以来,慈善捐助更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贫穷、饥饿、疾病、缺乏教育机会及科学研究等成为主要的捐助方向。

  廖凯原向北大、清华等中国知名高校捐出巨额资金,考虑到他本人并无中国教育背景(并非这几家名校的校友),而中国名校吸纳社会资金捐助的吸引力明显弱于欧美名校,他的捐助就显得更为可贵。对此,国内名校为之提供特定校内建筑冠名,聘任其为名誉校董都并无不可。

  甚至而言,以上提到的两方面回馈方式,多少有点寒碜的意思。国内名校为了体现对廖凯原慷慨捐助的谢意,还需要定期反馈该笔捐助资金的利用情况,以恰当的方式继续授予廖凯原以荣誉称号,包括名头很大但纯属礼仪性质的“荣誉博士”。

  但开设同时冠有校名和捐助人姓名的研究机构,开设研究机构,聘任名誉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这些回报(回馈)方式就显得非常不恰当。高校教学、学术研究及教职,与捐助掺和在一起,很难避免让人产生一个判断,即这一切都是可以拿来交易的,都有特定的价格,当捐助超过特定金额时,就可以随意授予。

  一所大学尤其是在一个国家拥有知名地位的研究型大学,开设哪些课程,聘请什么教师并授予相应的教职,如何确定学术研究方向,设定什么样的研究机构,都理应以教学质量和学术标准为参照。哪怕是捐助人学术水平很高,也确实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大学也应当设定特有的程序,让处于相对超然独立地位的教授委员会、校外权威的学术机构来给予评估,不可在收到捐助后直接推出教职、讲座、机构等一连串的回报。

  廖凯原本人研究方向和内容,以及学术研究的质量,此番引发了强烈质疑。学术研究无禁区,应当允许、宽容个人爱好哪怕是旁人认定荒谬绝伦的研究项目。廖凯原本人愿意研究什么,本是其个人自由,但他的研究项目能否进入大学特别是顶级高校的课堂,就必须经过严格的学术评价。

  在19世纪之前,不少学院、专业机构之外的门外汉成为了重大科学成果的发明者或发现者(最典型的就是工业革命期间许多革命性科学、技术成果由生产线工人得出),但在19世纪之后,科学渐趋繁复化,分科大量细化,绝大部分科学家也只能精通一个细分学科,已经极少出现可以跨多个学科开展研究并涌现突出成果的大师级人物。廖凯原的研究,跨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据《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一文介绍,竟然包括“量子物理、相对论、基因工程、云计算、宇宙学、信息技术、黄帝内经、杨朱哲学、老庄诸贤、阴阳八卦、拉普拉斯、莎士比亚……”

  我们不清楚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是否对廖凯原的研究进行过把关,从目前批评者给出的介绍来看,这位热心捐助教育的富商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停留在大学入学新生的层次,甚至还不具备有效整合较多领域概念的起码能力——国内名校为这样的科学爱好者提供选修课程的平台,还为之设立研究机构,着实有些滑稽。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蓝翔技校也可以是“一流名校”    2016年07月15日
  • ·读名校 读的是什么    2016年07月15日
  • ·面试官:我为什么更青睐名校生    2016年07月15日
  • ·逆袭就是挣你想要的生活    2016年07月15日
  • ·自强方能避免沦为“名校学渣”    2016年06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