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015年09月10日 10:00   来源:光明日报   徐梓

  2014年9月9日,时值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国教师教育重镇北京师范大学,同广大师生共度节日。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他援引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的说法,高度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句,语出《荀子·大略》。荀子指出,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不仅如此,荀子还通过反面的说明,以突出正面的意义:“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废。”国家在走向衰败时,必然会轻贱老师。老师被轻视,社会失去了约束力,人人放纵自己的情志欲望,法律就会成为具文。荀子这一说法的提出,既立足于丰厚的传统资源,又有他个人独具特色的诠释。

  尊师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最早在《国语·晋语》中,就将师与君、亲并列,看作是百姓万民的根本,倡导要将这三者同等对待。在《礼记·学记》中,则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说法。而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育工作需要教师来实现和完成。由教育的重要,进而强调要给予教师崇高的礼敬。

  先秦诸子百家尽管在如何治疗社会乱象上开具的处方不同,但在尊师上则完全一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强调,弟子后生对于老师,应当“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在法家著作《管子》一书中,收录有《弟子职》,详细规定了学生对老师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代表作的《吕氏春秋》,更有专门的《尊师》一章,认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尊师都是义务,是使命。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对先秦诸子尊师的思想做了集大成的阐释。他进一步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最早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族类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没有天地、祖先和君师,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天下的太平。礼仪的意义,在于它通过敬祀天地、尊崇祖先、推重君师,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性。

  荀子高度尊崇礼法,认为老师是礼法的守望者,是社会秩序的看护人。他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习懂得礼法,遵守礼法,而老师,就是以身作则、以己示范的人,是礼法的代表者和体现者。

  在荀子看来,如果没有师教,不懂得礼法,一个人即便有其他能力,也只能偏离正道,流于匪辟。如果有智慧,就会偷窃;如果勇敢,就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会作乱;如果明察,就多奇谈怪论;如果善辩,就会大言欺诈。相反,一个人要是有了老师,懂了法度,有了准则,知所行事,再具有智慧、勇敢、才能、明察和善辩,就会是另一番风景,成为社会的正能量。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精辟总结了中华民族尊师的思想渊源,也对此后中国社会尊师重教风习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它既是我国古代社会尊师传统的提炼,也是鉴察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个重要指数,今天依然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风向标。

  (作者徐梓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今天,请给老师送一份祝福    2009年09月10日
  • ·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2016年07月12日
  • ·礼法合治的现代转型任重道远    2014年10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