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人文,何为大学?

2015年09月09日 09:28   来源:人民日报   贾文婷

  大学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便利店,把效率与实用性变成衡量教育的尺子,只会降低教育的维度

  去年,一套由日本讲谈社编著的《中国的历史》丛书风靡中国,其构思巧妙、观点新颖、富于洞见,吸引了不少中国读者。这套书之所以能集可读性、专业性、新视角于一体,与日本发达的人文科学密不可分。然而,独树一帜的日本人文科学,在不远的未来或许将走向衰退。

  不久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出通知,要求设有教师培育专业、人文社会学的国立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院,在制定中长期目标时,应废除或调整相关专业,使现有学科向社会需求较高的领域转换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由于文部科学省有权根据高校对教育计划的完成情况划拨运营经费,出于“钱主教育”的形势所迫,八成的国立大学决定根据通知来调整教育内容。

  政策出台或有具体国情的考量,但也让人思考教育的问题。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文科和理科是人类智慧的双翼,重文轻理抑或重理轻文,都会导致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失衡。东方传统文化向来讲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西方教育同样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通过人文教育,塑造睿智灵魂和培育健全人格。确立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成为衡量一国教育水准的重要指标。如果仅仅是重视工学、经营学这种所谓的实学,把效率与实用性变成衡量教育的尺子,只会降低教育的维度。借用已故美国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的一句话,科技本身并不足够。科技只有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心灵高歌的成就。

  正因为这样,对于文部省缩小人文学科规模的做法,日本教育界一片哗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亡国论”等反对意见也不绝于耳。日本学术会议干事会强调,人文社会学科有其自身的价值,被赋予与自然学科共同解决世界难题的使命。京都大学校长山极寿一表示,大学不是为了生产“即战”型人才,而是为了培养背负未来使命的人才。大阪大学特任教授岸本忠三也提出,大学更应该将人文学科传承下去,唯有培养出学识渊博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声望。

  高等教育不该完全由市场来主导,更不能完全屈尊于行政指令、教育经费等功利性目的。高等教育的确需要根据地域需求和产业需求来培养人才,但大学毕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便利店,不能因为某些学科比较冷门、对产业发展贡献小就将其淘汰。试看世界顶尖级大学,例如牛津大学,攻读文科专业的本科生占半数以上。哪一所高校若是对本国的人文历史漠不关心,盲目地以培养高年收入、有社会地位的学生为目标,只会加速迷失在价值虚无中。

  当下的日本社会,少子化趋势导致学生总数不断减少,经济持续萎靡不振也对就业形成挤压,教育变革必然要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如何有效地分配有限的教育运营经费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但如何坚守教育之道,显然是更重要的时代课题。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席卷社会理性的形势下,大学更应守护人文精神的天职,避免走向过分实用化的教育模式。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