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神剧如何跳出“经济时代”与“红色历史”的纠葛

2015年09月01日 11:14   来源:光明网   汪昌莲

  近年来,有关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一些“抗战神剧”也大行其道,“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片段不断挑战国人的底线。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爱调研和民意中国网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出现粗制滥造的“抗战神剧”,75.0%受访者认为审片部门最应该被追责。(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最近,广电总局要求全国卫视在9月集中播映反法西题材“抗战剧”,通过荧屏展现中华儿女的英勇抗战精神,也是对抗战胜利70周年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然而,“抗战神剧”层出不穷,不仅误导了观众的价值取向,而且曲解了纪念抗战的现实意义。问题是,“抗战神剧”充斥荧屏,是如何通过审查的?是根本没有审查制度,还是审查制度形同虚设?可见,75.0%受访者认为“审片部门最应该被追责”,显然打中了“抗战神剧”的七寸。

  众所周知,反法西斯题材抗战剧,担负着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使命,革命叙事往往能够激发老中青几代人的崇高情感,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功能。然而,电视剧产业化的特性,也使该类创作在肩负宣教功能的同时,必须应对观赏性、收视率的挑战,也就无法回避“经济时代”与“红色历史”、商业逻辑与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纠葛与碰撞。博弈的结果,往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落败。

  由于缺乏严肃态度,加之缺少规范性管理,“抗战神剧”频现荧屏,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日本飞机”、“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特别是,为了找“噱头”、寻“卖点”,常常对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精神内涵匆匆带过,却热衷于描写暧昧的“秘闻”、渲染荒诞的“野史”,甚至在历史中掺杂离奇的爱情故事,拿英雄、先烈“开涮”。抗战剧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有违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品德,矮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蚀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这必然会造成社会公德的萎缩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从更深的层面来讲,任由“抗战神剧”泛滥,就会阻滞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见,“抗战神剧”频现,有违纪念抗战初衷,这显然值得监管反思。首先,应从创作源头把好关口,对抗战剧创作规划、主题选择等进行规范,尤其要规范剧中的内容;再现历史事件要有根有据,介绍革命先辈和英雄烈士的事迹要正面宣传,重点挖掘其精神内涵和崇高气节。同时,应建立抗战剧申报、审批制度,执行严格的“准播制”,对审查通过的在播抗战剧,进行跟踪管理,对于歪曲历史、戏说英雄的抗战剧,一律禁止播出。特别是,对于那些制作、热播“抗战神剧”的机构和电视台,应进行严肃查处,还电视荧屏一片“净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