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自我封闭难以“人生出彩”

2015年08月31日 10:31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宅”现象在年轻人中越来越严重,超过八成的受访大学生有轻重不同的“宅”倾向,严重者甚至长达一个月“足不出户”。日本、美国研究数据表明,“宅”已经成为年轻人提升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婚恋的一大障碍;国内著名婚恋网站调研报告指出,单身人群中高达68%都是宅男宅女。(8月30日《广州日报》)

  在我们身边,“宅男宅女”或多或少地存在。作为一种亚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宅”的背后,投射着社会变迁的集成影像。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年轻人即使足不出户,依然可以获取新闻资讯、社会交往、消费购物;另一方面,喧嚣的城市、拥挤的交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人际关系的淡漠疏远让许多人宁可“宅”在家里,也不愿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与身体上的“宅”相比,精神上的“宅”更让人忧心。当人们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好奇心,当人们对公共生活缺乏参与热情,当人们对陌生人麻木冷漠,这种心灵上的对内自我封闭、对外社会排斥,让“宅男宅女”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为了保护自己,“宅男宅女”宁愿从一开始就对一切不关心、不信任。

  俄国作家契科夫在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了一个经典形象别里科夫,将一个因“宅”久了、“闷”久了而缺乏精神气甚至患病的小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宅男宅女”也因为与社会网络断裂、脱节而陷入困境,在婚恋交友、提升个人生存生态上处于弱势地位。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年轻人要想“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显然不能将“宅”进行到底。对内自我封闭、对外自我排斥的“宅男宅女”,要想融入主流生活,就必须对“宅”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塑和更新。只有走出个体的小世界,才能在开放、广阔的空间里实现年轻人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

  从虚拟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从小世界走向公共空间,需要“宅男宅女”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调试,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和社会的融入”。说到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宅男宅女”转变生活方式,也是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建设。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放下手机、走出家门,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社会。更多地和其他人面对面互动,更多地融入公共生活,“宅男宅女”才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