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园里,人流熙攘,快开学了,这里又迎来一批新主人。人群中,一个消瘦的少年独自办理入学手续,稚气的脸上没有迷茫和紧张,很多人想象不到,这个清华新生,只有15岁。少年叫蒋姚贝龙,2000年6月出生在湖南益阳,父母都是小学教师。(8月24日《北京日报》)
年年高校入学时,几乎都有关于神童的报道。15岁神童上清华,这是一个励志故事吗?我看未必。其实,这只是个例和特例,不可复制也不必提倡。
为啥说不可复制呢,大抵有三个原因:第一,很多人不具有姚贝龙父母都是小学教师的条件,不可能4岁起就坐在妈妈的教室里接受小学生的教育;第二,很多人不具备姚贝龙的天赋,即使有条件很早就接受教育,但不一定能做到像姚贝龙一样,从小就对字词、数字等一点不别扭,而且对学习有“强迫症”;第三,很多人不具备姚贝龙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不了姚贝龙建“错题库”等学习方法,没有姚贝龙特别勤奋和敢于坚持等精神特质。
为啥说不必提倡呢,大概也有三个原因:第一,教育是有规律的。打破教育规律的育人方法,只对少数甚至个别人适用,并非普遍都适用。人吃饭,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树木生长还是顺其自然为好,不能人为拔苗助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体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一直都是“学霸”;而有的人在学习上堪称“学渣”,但有音、体、美或计算机、文学方面的特长。如果用一把尺子量每一个学生,既不公平,也不客观。第三,人们对成功的看法不尽相同。15岁神童上清华,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一种成功,但是并非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是衡量学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再说,考上清华也只是暂时的成功,谁能保证今后事业、人生也成功?而且成功的概念很宽泛,有的认为要当大官、挣大钱才算成功,而有的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生活、快快乐乐工作就是人生的最大成功。
15岁神童上清华,对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而言,当然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如果任意夸大、拔高、宣传和推广,那就大错特错了。15岁神童上清华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但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更重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很重要,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读书、怎样转变成功的观念更重要。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