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捍卫“历史正义”才能走向解放

2015年08月14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   曹鹏程

  日本与德国的区别之一,就是没有深刻认同“历史正义”,所以才对美化侵略的行径缺乏警惕

    

  对于全世界来说,特别是对于亚洲,“8·15”这一天具有不被时间磨灭的意义。70年前,日本裕仁天皇在这一天宣布无条件投降,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开始品尝胜利,而日本和日本人也从这一天开始迎接和平。

  美国记者曾这样记录这一天:当听到天皇沙哑的声音,人们陷入了痛苦与屈辱,但很快的,他们感到了一丝轻松,一种解放。所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人,不管是受害国的人民还是日本人民,都得到了解放。这一层意义,即便战争结束70年,仍有不少日本人无法理解和释怀。

  也因如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日本现任政府对于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于美化侵略言行的态度,最能激发世界性的深刻讨论和舆论压力。从25位美国国会议员敦促日本重申和确认“村山谈话”与“河野谈话”,到187名欧美史学家呼吁日本就“慰安妇”等战争罪行明确道歉;从5任日本前首相反对安倍强推安保修正案,到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向韩国殖民遇害者下跪,临近纪念日,一股渴望“直面历史”的力量,正在不断汇集。

  史观在激烈碰撞,处于争议中心的“8·15”首相谈话,却仍在遮遮掩掩。安倍谈话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是否采用“侵略”“殖民统治”“道歉”这几个关键概念,一直是右翼势力与和平势力长期争论的焦点。日本右翼势力长期坚持那场对外战争是“帮助中国驱逐西方殖民者”,是在坚持“大亚细亚主义”,战争是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源之必需,不能称之为侵略。这样完全出于近代帝国主义的思想,居然一直穿越了新世纪,甚至日渐嚣张,根本上在于日本政治力量的容忍或者纵容。国际上对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越来越不满,核心也在于此。

  一个国际上早有共识、性质明确的问题,还要来回摇摆,这自然会消减安倍谈话的重要性。安倍强调的要借鉴所谓“学术研究”,其实近十几年来日本右翼一直在推动,无非是试图通过纠缠死亡人数、谁先开火、史料真伪,否定侵略的性质、淡化反人类反人道罪行。一开始,这些做法在国际上有迷惑性,但随着中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战争档案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披露,他们罔顾历史的嘴脸不攻自破。

  在对待历史方面,人们常常拿战后的日本与德国对比。在笔者看来,日本与德国的区别之一,就是没有深刻认同“历史正义”,所以才对美化侵略的行径缺乏警惕。德国人把“5·8”看做是解放日,是击溃纳粹政权而获得的解放,而一些日本人仍把“8·15”看做是民族的失败而不是对军国主义的胜利,于是认罪也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个道理,有些日本领导人是清醒的。1993年的“河野谈话”和1995年的“村山谈话”,已经把日本的战争责任和反省目标说得非常清楚。就在几天前,河野洋平跟村山富市再次共同要求日本现政府继承这两个政治谈话、切勿倒退。两人对谈后写下题词,河野写的是“真实”,村山写的是“思无邪”。真实,正是继承历史的基本前提。思无邪,则是告诫今人思无不可对人言,能够心怀坦荡、光明磊落地正视罪恶。

  “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言犹在耳。“8·15”将至,何为耻辱?何为解放?要重建大国的尊严,日本真的该好好思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