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座城市都需要一场“停车场革命”

2015年08月13日 07:36   来源:中国网   王传涛

  国家发改委网站11日消息,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收费。其中,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停车设施,要统筹考虑财政投入、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盈利原则,由投资者按照双方协议确定收费标准。对于路内停车等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停车设施,健全政府定价规则,根据区位、设施条件等推行差别化停车收费。(《第一财经日报》8月12日)

  眼下城市里的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有车一族的最头疼之事。甚至于,停车难问题在许多司机看来远远超过了堵车问题。本次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是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包括通过加强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来解决资金问题,包括加强收费监管问题。

  当下社会又称为“汽车社会”,而且,我国私家车数量仍然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不断递增,城市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私家车。然而,在一座几百万人的大城市,除了新建的大型商场一般有地下停车场,我们几乎看不到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滞后的停车场建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有车一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车的定义,汽车不再是便捷、高效的象征。本来开车是为了方便,可到了办事地点却因为停不下车而导致出现许多困扰,停在马路旁边有违章停车被贴条的危险,可如果不这样,就需要将车开到很远的位置。

  汽车的停与行,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问题。汽车登记上牌制度,让所有的汽车都有了合法的“身份证”,购买汽车时车主们又都缴了各种各样的税,但是汽车却不是天天行走在马路上,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停在一个地方。甚至也可以说,停车比行车更重要。同时,作为车主,也都认可停车收费的方式——车主们又不是不缴费,停车场建设更是没有理由如此落后!

  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的落后,是政府部门的失职表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在“土地财政”的左右下,政府部门一般情况下不会把土地主动开发建设成收益速度非常慢的公共停车场,而是把这些土地卖给开发商,建CBD,建高档小区。应该说,这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是非常功利的,是不切合汽车社会实际的,甚至于因为没有停车场而导致汽车停在马路上继而破坏路况、加剧堵车。

  当然了,有些城市的政府部门也是非常重视公共停车场建设的。许多地方政府也发布了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意见,并且还给各个区政府设立了一些建设任务,比如,每年增加多少个停车位,每年建设几个停车场……但是,绝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停车难问题,至于把建设停车场作为政府考核任务者,更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厕所革命”,我们身边多了许多高大上的厕所;对于汽车而言,则也需要来一场“停车场革命”。笔者建议,各级城市都应该把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当成是如廉租房建设、马路建设等一样来重视,要把停车问题当成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来解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停车预约 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2016年06月29日
  • ·小区停车场收费不能一放了之    2015年08月26日
  • ·停车场收费放开,谨防一放了之    2015年08月17日
  • ·停车场建设要放而能管    2015年08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