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书不能算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如今,女硕士胡某从自己工作的北京市某著名高校图书馆陆续“拿”走近400套古籍,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其中不乏保存完整的极为珍贵的善本。除了网上卖掉160余套,剩余238套500余册被她塞进了各色塑料袋或用报纸包裹,满满当当地挤在自家大衣柜的上方空间,及摞在床脚一侧的阳台地板上。(8月4日《华商报》)
胡某将其中160余套在网上卖出,每套售价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合计获利将近120万元,其中40余万元她都给办养生保健、美容减肥卡花掉了。由此可见,她并不“糊涂”,对这批古籍的价值是明知的。此案和所谓的著名的“天价葡萄案”不同。在这批古籍中,不乏保存完整的极为珍贵的善本。那对于剩余238套古籍的案值,也就应由警方委托权威、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作出评估。胡某因一己私欲,借学校分配给的整理古籍、建数据库之机,顺手牵羊,而且不听其丈夫的苦劝,售卖牟利,一朝东窗事发,害己害家,咎由自取。
但是同时,此女硕士古籍大案,也暴露出该高校在图书管理尤其古籍善本管理上的颇多乱象。
首先,这些赃物可不是一本两本,而是近400套,是从去年初开始,胡某利用学校分配给她的整理古籍、建数据库之机,陆陆续续塞进挎包夹带出来的,既不办手续,也没特意告知谁,连拿了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而截至今年四五月,学校才报案,时间跨度近一年半。学校如此后知后觉,那该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制度简直形同虚设,是在牛栏关猫呀。
其次,由上述情形可见,胡某所说的作案动机,多半也并非虚言。她的解释是:看别人拿了,都没有出借记录,有的也没有归还,“所以快下班时,我也把书借回去看。”而且,在她丈夫不惜以离婚施压劝其归还时,她还觉得委屈:“别人这么做,怎么单单说我呢?”这也不禁令人想起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所提出的“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除了胡某利用职务之便偷盗的这批古籍,又还有多少其他珍贵古籍,因类似情形,你偷我拿,落入其他教职工之手了呢?
所以,该高校对于古籍失窃事件,除了报案努力追回,更重要的是,得亡羊补牢,遏制住“破窗效应”,建立健全起完善的图书馆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什么书能出借,什么书不能出借,或者只向特定的人员出借(譬如有研究之需的教授、研究员),又或者不提供原书借阅而只提供复印,以及图书借阅的台账登记存档制度,还有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的上下班交接、相互监督制衡,方方面面,都得统筹兼顾,查漏补缺,并严格落实到位。否则,即便此次被盗古籍给追回,也难保不再重蹈覆辙。而那样的事一旦发生,既有辱高校斯文,更是国资的白白流失。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