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师子女必报本校”是滥用自主招生权

2015年07月29日 10:05   来源:东方网   何勇海

  近日,江苏宿迁青华学校的部分教职工向现代快报反映,该校强制要求教职工子女在升学时必须报考本校,不然就停职处理,除非能够证明这个孩子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他们觉得校方的规定不合理。宿迁青华学校校长表示,学校自2014年起就有这样的规定,是学校董事会的决议。日前,该校就有两位“违规”的老师尝到了停职“后果”。(7月28日《现代快报》)

  宿迁青华学校是一家民办教育机构,实行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学模式,所以它会出台“教职工子女必须在本校读书”的奇葩规定。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出台这个不成文的硬性规定,一是为提升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心——教职工子女都在该校读书,其他家长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二是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教职工子女在学校读书,教师们会更有责任心;第三,这也是给教职工创造的一种“福利”。

  然而在我看来,以“子女报考本校”来督促教职工支持学校发展,只可作为一条建议来提倡,不可作为硬性规定来强制执行。否则,就是对教职工及其子女选择权的蛮横剥夺。“人往高处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追求。对于面临升学的学生而言,如果成绩允许,他们的首要选择,肯定是生源好和师资力量更强的学校。即使是教职工的子女,也有权利选择到质量更好的学校读书,不能被任何人“捆绑”在父母任职的学校里。

  强制教职工子女报考本校,否则停职处理,也是对教职工劳动权益的侵犯。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只要教职工符合学校的聘用条件,只要教职工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交付的工作任务,没出现违纪违法行为,学校是不能给教职工的上岗设置“子女必须报本校”等额外的附加条件。否则,就是变相对劳动者提高就业门槛,变相践踏教职工的劳动尊严,损害他们合法的劳动权利。教职工支持学校发展,难道就该牺牲孩子的前程?

  民办学校在招生范围和方式上,的确有招生自主权,但自主招生再怎么“自主”,也不能违反教育、劳动方面的法律,灵活招生,不等于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限制本校教职工子女选择其他学校,子女不报考本校就将教职工停职或解聘,无疑是对自主招生权的曲解和滥用。在其他学校的招生工作面前,也涉嫌不正当竞争。相关部门应对这起事件予以及时叫停,免得这类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扼杀教职工子女的梦想。

  事实上,学校教育要有大情怀,抢生源千万不能殃及考生权益。将教职工子女必报本校,与教职工岗位相“捆绑”,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学校的发展要靠优质生源,更要靠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当教职工子女不报考本校而被停职或解聘,这其实是对教职工的最大伤害,有多少人还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要想有优质生源,可以向政府要政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以口碑换发展,而不是子女未报本校,父母竟遭“株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