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得见的北大清华“掐尖”骂战,看不见的大学自卑

2015年06月29日 06:50   来源:红网   高亚洲

  据媒体报道,北大四川招生组发微博讲,“某校招生组给文理科前十选择北大的考生挨个电话,称北大欺骗他们”。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回应称,“拿钱诱惑考生,不怕教坏小孩子吗?”北大再次回应称,“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6月28日中国青年网)

  一年一度的生源大战,在清华四川招生组、北大四川招生组的微博骂战中,开始弥漫着硝烟味了。这组在网友看来“萌萌哒”的微博互动对话,让人读后忍俊不禁。先是北大四川招生组不点名地奚落某校背后耍阴招,清华四川招生组迅速对号入座进行回击,说北大拿钱诱惑学生,急红了眼的北大四川招生组先是抛出“过去五年你们砸钱买走唐某、郭某,需要我讲吗”的炸弹,同时还不忘丢下“拿分来跟北大谈钱,门儿都没有”的狠话。

  一地鸡毛的骂战过后,两校四川招生组的微博迅速进行了清理,似乎没有了任何骂战的痕迹,倒是还翻看到两校四川招生组此前颇为“友好”的互动。这场骂战到底是因何而起?在围观人群褪去之后,针对这场微博骂战,又会否传出“皆因管理不善”的事后声音?后事如何,自然静待当事方的“下文分解”。

  不过,几个围绕着“掐尖”的事实倒是足够清晰了。在这场掐尖骂战之前,为了掐尖,双方都是下了血本的,比如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重庆高考文科第一名,人家孩子本来在成都玩,准备坐动车回重庆,但由于北大与清华招生方争抢,北大方面为表达诚意,执意派专车把他从成都接回来。就为这,当事人回重庆的时间,被多耽搁了4个多小时。而从这场骂战中,可以得以佐证的事实是,为了掐尖,北大清华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从情感牌到金钱牌,从指桑骂槐到暗度陈仓,各路招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更是惊心动魄。

  无意于将此番掐尖“骂战”,上升到对国内两大最知名高校的形象赋予,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看似疯狂的“掐尖”,或许可以视为对高分考生的重视,抢夺生源本身也有着合理的逻辑。不过,当掐尖销烟以如此骇人的方式弥漫,仍需追问的是,姑且不说为“表达诚意派专车去成都接人“不计公共成本的任性,这张即便感动了自己,却未必能感动考生的情感牌,真的好吗?以这种悍然的诚意,会否绑架了考生的选择呢?而为了掐尖,本应相互帮衬的邻里之间,如此撕下脸皮,又真的好吗?骂战过后,哪所大学又能因此形象加分而更受考生青睐呢?

  事实上,从生源大战来看,火力主要集中在高分考生,尤其是各省考分名列前茅者身上,姑且不说这种以考分论人才的逻辑是否合理,而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已明确规定不许炒作状元,遗憾的是,从中学到知名大学,对所谓状元的推崇,热情从未消减,而类似以砸钱、保研等恶性竞争手段抢夺高分考生,更是不仅仅独存于清华北大两大名校的掐尖“伎俩”。

  对状元的追捧、对高分考生的无原则性承诺,在“爱才惜才”之外,投射出来的还有大学的自卑。一所好的大学,它是可以吸引人才的,而无需无原则地掐尖,而真正吸引考生的,也应该是在于大学的气质,比如自由、开放、包容等。情感牌、奖学金牌,当然也是可以打的,但是,在恪守基本的制度原则底线外,要让考生看到的是一所大学不卑不亢的风度,没有自信气质和风度,除了考生们用脚投票外,便有了那种“拿分谈钱”的低俗。可以说,掐尖越“生猛”,源于最深处的自卑便越直观地展现。

  在北大四川招生组的官方微博上,置顶的的微博中有一句“感谢批评、感谢嘲讽、感谢各种哪怕以恶劣形式展现的教育”,大抵是对此次骂战的回应,但愿这种看得见的谦逊,能以看得见的改变,祛除关于大学的自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洋名”泛滥背后是文化的自卑    2013年10月10日
  • ·山寨建筑源于建筑的文化自卑    2013年09月23日
  • ·李安让我们自豪又自卑    2013年02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