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食品溯源码沦为“愚人码”

2015年06月24日 07:17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屈金轶

  市场上早已有了带有溯源码的食品,号称出了问题能查找到源头。可要吃到真正可溯源的食品并不那么容易。记者调查发现,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由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变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更有甚者,企业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产地等追溯信息却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6月23日《新京报》)

  通俗地讲,食品溯源制度的要义就是给食品配备“身份证”,以便于消费者查根溯源,从而确保买得放心吃得安全。然而,这一善意制度,却沦为部分企业手中任意捏拿的橡皮泥,比如,乱贴溯源码让燕窝变身原装进口,甚至明码标价地批发溯源码,如此惨痛的“溯源”乱象让人情何以堪。

  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到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从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塑化剂事件的闹心……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更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政府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食品溯源制度。此后,一些食品企业与消费者纷纷“追溯”,前者以建立商品追溯体系和平台为时髦,后者为似乎将告别“盲人摸象”的尴尬局面而欣喜。而当二维码成为食品安全的一项高大上的“标配”后,各种打着“溯源”旗号的企业和产品不断涌现,“扫一扫”、“可溯源”等字眼却成为商家“自卖自夸”的噱头。

  更令人忧虑的是,带有“食安防火墙”性质的食品追溯体系,目前仍被少数企业掌控或“私人订制”,其真实程度往往依赖于企业的道德与良心。而基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当企业本身一旦遭遇经营困境的时候,其诚信往往是靠不住的,你显然不能寄望它“阳光”呈现自家产品的种种不利信息。如此,不受监管的溯源码,反倒成了披着高科技“马甲”的“愚人码”,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护身符”。事实上,五常大米等源产地品牌,曾频遭外地企业“盗版”的难题,其正宗产量不及市场商品的10%。

  可见,食品溯源乱象频出凸显出监管严重缺位。目前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平台和标准,大多数企业、地方自建的溯源平台,并未与监管部门的相关系统对接,其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实时验证。何况,溯源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集数据采集、资源整理、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复杂过程,既要对应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又要求监管部门运用“互联网+”思维,投入智力财力构建配套制度,匡正企业在溯源码问题上自卖自夸的行为,借助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严把产品质量关。

  因此,防止溯源码变身“愚人码”,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自乱阵脚,关键在于要加大监管力度。除展开日常执法检查,加大问责与处罚力度外,重在按部就班地加强制度设计,从全国层面制订溯源码收集、报备、查询等相关制度,明确界定溯源码失真的法律责任。如此,方能使溯源制度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