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探访寿光蔬菜产业园:“荷兰模式”助推种植升级

2015年06月15日 18: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李焱

  传统农业中的西红柿在地里生长,农民按时浇水、施肥、打药,基本是靠经验、凭感觉来完成对西红柿的管理。如今,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基地里,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根根的西红柿藤用线吊起来,根部靠吸收营养液完成生长,这种西红柿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采风团走进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参观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采风团走进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参观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记者了解到,山东寿光近年来已先后引进美国、以色列、荷兰等30多个国家的860多个蔬菜品种和430多项农业新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联合国”。寿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则集中展示了荷兰栽培模式,近日,记者走进产业园,探访“荷兰模式”的寿光应用。

管道栽培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漏斗式基质栽培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螺旋式管道栽培区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西红柿吊着长根部吸收营养液 高科技武装蔬菜全过程生长

气雾栽培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空中红薯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寿光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2000亩,这是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该园区是与中国(寿光)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器紧密对接的实验基地,也是该集团的种苗繁育和推广基地。

  在园区内完全参照荷兰温室种植模式建造的高端蔬菜种植温室,记者看到,17000多株西红柿整齐地栽种在岩棉盒子里,西红柿藤用线吊起来向上生长。虽然室外温度已经达到30多度,但与传统的土墙、草苫子、塑料膜制成的蔬菜大棚不同,温室内非常的通透、宽敞,气温也很舒适。

  大厅西北角,是整个温室系统的控制中心,湿度、温度、水肥等各种种植参数都由这里统一把控。“荷兰模式的优势就是充分利用空间、光能、水肥,实现标准化种植。”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核心设备均为荷兰和以色列进口,采用岩棉栽培,应用玻璃温室、计算机气候控制、二氧化碳补气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滴箭自动化灌溉系统、植物补光系统以及完善的植保方案等现代科技。

  "这样的西红柿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寿光蔬菜产业园总经理王志刚告诉齐鲁网记者,一棵植株到最终撤秧的时候能长21米,能结出100串果实。一颗西红柿的产量在40公斤左右,产量是普通栽培方式的3倍。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说,这种直接注入营养液的栽培方式不但利于植物的营养吸收可以高产,还可以避免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有害成分,从而保证蔬菜的品质。

  西红柿销售按串卖 “荷兰模式”助推种植模式上档升级

西红柿树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冬瓜树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西瓜树和黄瓜树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我们的西红柿都是一串串地摘、一串串地卖,温室内的产品多走高端市场,价格相对高一些,现在大约是10块钱一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作为礼品菜销售到各个单位,有的则与高端超市、商场进行合作。目前该品种西红柿已与全国200多家大型超市建立了农超对接合作。

  西红柿植株长势健壮、硕果累累,不仅得益于高科技的栽培方式,"大棚管家"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中控室、比例施肥器、水循环净化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也成为西红柿产量和品质保障的"秘密武器"。

  目前,该园区采取“种植园区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高端化、销售网络化和农民职工化”的“六化”发展模式,一个个大棚,更像是一个个现代化的车间。园区内采用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控、荷兰模式高端种植等先进技术进行封闭式管控,全部实现了订单式生产。

  “我们将根据不同品种西红柿的轮植经验,将‘荷兰模式’拓展到椒类、茄类等其他作物,带动实现蔬菜产业集团种植模式的全面革新,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寿光乃至全国蔬菜种植模式的上档升级。”工作人员表示。

巨型南瓜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智能温室测控与管理系统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温室环境信息采集器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摄

 

专题:“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采风活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