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儒家仁爱精神历久弥新

2015年06月15日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李存山

  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儒家仁爱精神内涵深邃,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悌与博爱。

  《论语》载,有若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亲敬长为仁的本始。孔子对此是肯定的,故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也是强调孝悌对于仁义的基础作用。

  孔子说的“泛爱”,实际上就是“博爱”。《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此“爱人”就是泛爱所有的人,亦即“爱类”。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又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的“爱人”与“仁民”同义,也就是“达之天下”、普遍爱人的意思。所谓“亲亲而仁民”,是讲由孝悌以至博爱;所谓“仁民而爱物”,是讲仁者爱人,亦可兼及“泛爱万物”。

  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被秦后儒家所继承。如汉儒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仁者,爱人之名也……故王者爱及四夷……”唐儒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宋代的理学家对仁有“爱之理,心之德”之说。近代康有为说:“仁者无不爱,而爱同类之人为先。”相关例证,不胜枚举。

  儒家的仁爱精神以孝悌为仁之本始,近代以来遭受两方面的诟病:从社会进化来说,认为它是宗法社会的产物;从中西文化比较来讲,认为它有违古希腊的道德源自“至善”理念和基督教的道德源于“恭爱上帝”。实际上,重视家庭关系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而且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道”。西方文化中关于道德的起源也有休谟、亚当·斯密等人的“同情心”之说,与儒家的“亲亲”之情或“恻隐之心”说较为接近。

  人一生下来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挚而温暖的“亲亲”之情,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以此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时认为,仅仅停留于“亲亲”之情是不够的,必须对之进行扩充。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推恩”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扩充,即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行仁之方,即“忠恕”之道。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曾聚会倡导建构“全球伦理”,并在其《宣言》中说:“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词,即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原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儒家以“亲亲”之情为道德的本始,以“忠恕”之道为“一以贯之”的行仁之方,具有人类道德的普遍意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认为此结构中最大的毛病是“私”。这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弊病。但中国传统社会也确有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优点。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所以有陷于“私”的弊病,并非“仁”的本义如此,而是由于存在“分殊之蔽”的历史局限或认识局限所造成的。在现代社会,把孝悌与博爱、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对儒家的仁爱精神作出创造性诠释和创新性发展。

  费孝通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指出,中华民族由“多元”而形成“一体”,“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用这种认识来评价儒家的仁爱精神,可以说儒家道德是从孝悌扩充到博爱,但博爱并不否认孝悌是仁之本始;儒家的“爱类”思想是世界主义的,但这种世界主义并不能取代我们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具有生态环保意义,但并不与“爱同类之人为先”相矛盾。这种多层次认同而并行不悖的思想,应是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6年01月29日
  • ·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5年12月01日
  • ·谈儒家担当观    2015年06月08日
  • ·弘扬“义以为上”的传统美德    2014年05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