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被称为一所大学的“精气神、育人纲”,有媒体统计发现,我国909所高校的校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其中“学”和“德”两字出现频率最高,均在400次左右。重复出现的字,其组合也非常雷同,如208所高校使用了“博学”,136所使用了“厚德”,112所使用了“笃行”。
大学校训撞脸,让不少网友愤愤不平,纷纷吐槽。千校一面,审美疲劳,连最该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校,也面目模糊,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校训,确实令人失望。
不过,何必翻脸,太斤斤计较并无必要。既然是高校,就承载着教书育人之重任,学、德出现率最高,何奇之有?你可以“博学”,我为何不能“博学”?你可以“厚德”,我当然也可以“厚德”。博学、厚德、笃行,乃至于求实、创新,并非某一个高校的专利,好词就那么多,承担共同使命的高校,所用校训必有交集之处,这很正常。不妨举一个不甚恰当的例子,不少综合性大学,所涉及学科也多有雷同之处,比如中文、新闻、法学。不能因为北大清华设置了这些专业,其他高校就不能设置这些专业。
校训撞脸,有诸多客观原因。比如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少高校不约而同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当作校训,据统计,使用这几个词作为校训的大学超过60所。这些词语很有年代感,稍微体会,就可回忆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其背景就是,“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不少高校深切感受到求实、创新之重要。
再比如我国高校多为公立,大家都是体制内混口饭吃的,个性不足也很正常。而西方一些高校不少是私立学校,办学较为自由,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校训,自己说了算,因此它们的校训较为灵动,很有个性。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自由之风永远吹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训是“让这里光芒闪耀”,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从你的智慧之光我们看到光明”。如今,我们的一些民办高校也渐趋个性化。北京吉利学院的校训是“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是“我行,我能”……看起来也很有个性。因为是民办,它们受到的束缚较小,施展的舞台也较为广阔。一些看起来很另类的校训也有面世的机会。
而反观那些著名的公立高校,它们绝不缺少才华,更不缺少底蕴,而是缺乏“我行,我能”的自信和霸气,只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便它们拿出了一些较有个性的校训,恐怕也难以获得批准,于是只能选择高大上的校训了。
校训如何才能摇曳多姿,个性鲜明?寄希望于高校敢闯敢试,未免天真。如果给高校真正松松绑,如果让高校有更充分的办学自由权,如果彻底破除过度行政化的现象,如果大力推行民主治校、教授治校,高校校训还会千篇一律吗?
当然,也不必夸大校训的意义。校训与校风不是一回事,与学校实力更不是一回事。北京大学至今没有明确的校训,不是照样很厉害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