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形容,若将大学比作一条“龙”,则校训为“睛”。大学校训是在学校办学历史中逐步积淀和凝练而成的,既是大学精神之镜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思想之重要体现。
校训是大学精神之镜诠。大学精神堪比校训的文化根基,构建大学校训不能脱离大学精神的沿袭。大学精神的形成非一蹴而就,是在师生员工长期教与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训的构建同样如此,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不仅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理念,体现师生员工的目标和追求,更赋予学校以生命,不断地以其独特的导向,发挥浸润、呼唤、塑造、育人、传承等功能。
校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重要体现。一方面,校训依赖大学精神和传统文化构建,被师生员工高度认同,是价值尺度,也是精神导向。因此,在高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须借助校训教育这一生动载体;另一方面,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下,高校也要逐步养成和丰富特有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校训的内涵。可以说,校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在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
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为“不息为体 日新为道”,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问大钧赋》。“不息”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新”源自《尚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校训命名的“日新路”校园道路和以“日新计划”命名的人才支持方案等,巧妙地将校园建设与精神文化融合在一起,呼唤着师生共同的精神旨归。校训充盈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工大人砥砺前行。
欲使校训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需要做到润物无声、知行合一,以生动、直观、丰富的教育形式为契合点,让师生员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校训及大学的精神内涵,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作者为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