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高招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大数据”。报告显示,包括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已连续4—5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尤以二本与三本院校最为突出,个别地区超过10%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6月4日《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高考季,沙场点兵竞风流。高考是实现社会筛选人才、完成学生大学梦的最大规模考试之一。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的择校观念也从“考上大学”向“上好大学”转变。即已进入学生选择学校的“买方市场”,由此部分高校招生也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
如果把高校喻为人才加工厂,那么市场就是加工厂转变思路、更新理念、打造特色、争创一流的方向标。因此,在招生竞争日趋激励的环境下,高校办学更应符合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口味”,才能赢得生存和长足发展。
那么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目前就业市场来看,一面是技术性岗位出现“用工荒”;一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如此鲜明的对比,说明“人才加工厂”输出的产品,不是社会市场需要的“菜”。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高校办学的蓬勃发展,社会紧缺的不再是综合性的人才,而转向对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的渴求。如果高校不能向社会输出该类人才,必定会陷入招生难、就业难的“冰火两重天”。
其实,我国早已提出了部分高校职业化这一办学理念。也就是在办好综合性大学特色的同时,要尤其注重高职高专教育和本科职业化、专业化教育。为何大专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除了两者工资期望值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专科生具有一技之长,而许多本科生只是“滔滔江水之一瓢”,没有专业特色、没有技能特长、没有学业特点,因此,只能被淹没在就业浪潮中。换个角度讲,也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市场的接轨出现偏差所致,诸如此类的高校,在招生竞争中自然而然黯然失色。
办学理念是高校生存的“灵魂”。“灵魂”决定了生命,特色成就辉煌,高校办学在重品牌、强质量和铸特色的基础之上,是要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口味”。如果一味地“复制性”办学,不能形成高校特色的“差异化”,最后学生技能就会呈现“一边倒”,就业必将出现“爬坡式”,招生又得面临“新尴尬”。这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只会将高校带入衰退。
就业市场是高校办学的“灯塔”,高校办学应该认真把把市场和自己的脉搏。找到独具特色,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模式。坚持以“职业化、专业化教育为主,综合性、复合型为辅”,打造品质一流的现代高校。以此打破“生源危机”的束缚,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急需人才。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