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领导”骗局戳中了一些职场新人渴求跟领导搞好关系的心理,屡屡诈骗得手。江苏警方开展的“净网行动”,将这一骗局作为重点围剿,已经从广东省茂名市抓获4名嫌疑人。今年3月,他们冒充“我是你领导”,在仪征作案十多起,诈骗金额100多万元,而警方从该团伙的资金链调查中发现,该团伙已累计“吸金”300多万元。(5月21日新华网)
一句简单的“我是你领导”戳中了职场人的心理防线,不得不乖乖应承,加上诈骗者一些“花言巧语”,继而,受害人“束手就擒”,纷纷落入早就设下的“圈套”。还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安机关利用取款监控,顺藤摸瓜,将诈骗团伙一网打尽。然而,就是这样的“草台班子”就有着产业化的运作,分工明确,三个月竟然累积吸金300多万元,让人唏嘘不已。
可以说,抓了“吴局长”、“李局长”,可能以后还会有“王局长”、“张局长”,这些年纪最大才25岁的90后冒充“领导”却能屡屡得手,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这种“荒唐剧”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到底是“受害人”很傻很天真,还是骗子的招术精明得让他们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骗术手段并不高明,那是什么遮住了受害者的“双眼”,让诈骗者“屡试不爽”呢?究其原因:其一,对权力的迷信。接到电话的“受害人”对“领导”来电往往受宠若惊,继而放松警惕,拜倒在权力的荣光之下,对领导指示言听计从,很少去查证、询问、质疑“领导”的真实身份,一步步走进骗子设计好的“套子”,让“钓鱼”式的行骗屡屡得手;
其二,一些心怀“鬼胎”的人妄图通过给“领导”办事,攀上关系,套套近乎,不惜拿钱“开路”,即使前面是“悬崖”也要执着的“跳下去”,生怕如果是真的,会错失良机,为以后升迁打开“方便之门”。他们其实更信得过“领导”背后的权力所能创造的价值,忘记了个人身份的真假;
其三,官员信息不公开。对于陌生的“领导”电话,无法查询其信息,让“官员”的称号有机可乘,成为骗子屡屡得手的万能保护伞。
其实,骗子假冒“官员”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副县长”打来电话,称跑项目要请领导吃饭,要求汇款8000元。村支书直接汇了10000元,后来才发现是有人冒充领导骗钱的;一人自称是浙江省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做工程为名,拉一南京市民入伙。该市民信以为真,分两次给他送去255万元现金。
笔者认为,“我是你领导”何以狐假虎威屡试不爽?对于“毫无技术”含量的骗术其实稍加推敲,查找一下领导信息,多与同事朋友沟通,就会漏洞百出。只是骗子就是利用“官员”、“领导”幌子,利用人们以为权力和利益在“人情社会”下互相交换的便利心理,一次次“请君入瓮”,屡试不爽,乐此不疲。
事实上,官员的“领导”称谓也仅仅是一个职位,一个为民服务的履职代号,公众却往往将其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继而造成官本位思想严重。其实,做人只要行的正坐得端,就不怕,也没必要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去讨好领导,公众应该提高警惕,切忌真伪不辨,盲从轻信,不断改变“权力思维”,培养民众从对权力万能的迷信转变为对权力规范运行的信任。其次,政府部门不能仅局限于“集中打击”,在从严从重惩处犯罪分子的同时,更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规范权力运行边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官员手握权力而不敢肆意妄为。不断加大公开官员信息的力度,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充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假领导”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