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陪孩子看纪录片学外语,其中一个片段讲蝙蝠。一个男孩童声问:“是不是蝙蝠的翅膀没有老鹰好?”一个女老师回答:“生命不能比好与不好,生命没有优劣之分,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存在。”
女老师的回答打动了我。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遇到这种问题一定要进行比较,指出两者之间的优缺点。在我们的电视节目中,人们甚至会经常列一个个排行榜出来,“飞行技术大比拼”“谁是森林之王”等,让人目不暇接。这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其实是认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观念的。
从这个老外制作的少儿节目里不难看出,他们向儿童观众阐述的核心理念是“众生平等”。无论蝙蝠还是老鹰,不要比较其翅膀的好坏优劣,每种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大自然的珍贵存在。
我女儿在比利时读书时,班上没有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之类的班干部,我当时为之大为诧异,但比利时人认为理所当然。我问女儿,老师需要发作业时怎么办?孩子说今天找这个,明天找那个,不固定。
在中式的晚会里,我们习惯找个模样周正、口齿伶俐的孩子当主持人,找个歌唱得好的负责独唱或领唱,找个舞跳得好的当领舞。但在布鲁塞尔,女儿幼儿园毕业表演中,所有的节目都是集体项目,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至今,我对她们表演的印第安人舞蹈记忆犹新。
人们常说:口味是小时候形成的。孩提时代接触的书本、电影电视网络和教育环境,都会给人打下深深的烙印。人的许多行为意识和基本理念,都是在孩提时期培养形成的,一旦建立则认为理所当然。如今,我们经常口头上说要倡导平等,但却并未从小抓起。
在欧洲,平等的观念并非自古就有,早期西方是阶级和血统论的天下,贵族、平民、奴隶层次分明,中世纪时又叠加了等级森严的宗教体系。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才让人人平等的观念在欧洲扩展开来。经过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洗礼,再到今天,众生平等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集体意识。这就是为什么默克尔贵为总理,下班后可以自然地拿起菜篮去超市;在卢森堡的饭馆里,碰上个首相、部长也稀松平常。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里面提出一个观点是:“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确实,中国的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当大官、当大老板、当明星,潜意识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阶层意识,希望孩子要高出普通人一等,因此从小时候开始,就给他们灌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
好在社会是不断进步,平等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所接收,人们开始崇尚独特的个性选择,摒弃“丛林法则”式的成功理念,开始欣赏“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毫无疑问,在我们家长心里,自己的孩子都是上天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宝贝,我们需要的是,将这个观念推而广之。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