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携手,共迎观念更新

——新春城乡文化对话之四
2016年02月22日 07:25   来源:人民日报   李 斌

  惟有放弃那些已经被时代甩在身后的认识,才能打破认识上的封闭和滞后;惟有崇扬新的发展理念,乡土社会才能获得更多活力

  有个段子,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流传:各大部委格子间里的小李、小张、小王、小赵踏上回乡路,摇身一变成了李处、张局、王厅、赵司;而写字楼里的琳达、玛丽、薇薇安、乔治挤上火车回乡,变成的却是桂芳、翠花、秀兰、大强。虽然表达有些夸张,却折射出真实的城乡价值观差别。

  以往过年,谁家门前车多,迎来送往不断,十有八九是干部还乡。即便是机关里的普通办事员,村里人也会去问候拜访一下,“万一将来能帮上忙呢!”若是一些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返乡过年,当地干部更会当成重要任务安排接待。而在城市里靠服务业致富的,靠“互联网+”起家的,回乡却少有人问津。一位在外开餐馆的兄弟,聚会场合被人说道最多的竟然是:“早点结婚生子,在外面瞎鼓捣什么时候是个头”。

  不过,这几年,事情在起变化。公车不能私用了,人情不能踩过界了,规矩不能被忽略了,归乡干部从人情往来中跳脱出来。《公务员“安全”“干净”过年指南》在朋友圈中的流传,足见得清风正气的传播力量。被官本位吹起来的面子本来就该捅破,活在膨胀面子中的人累,被面子撑起来的社会也累。回归亲情团圆、安乐祥和的节日内涵,终究是一件大家都高兴的事。

  面子越比越浮夸,里子越揣越实在,但对于老乡来说,搞清楚职业的光荣、发展的前景,还在路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城市里如火如荼,在七姑八姨面前多少还是说不清楚。而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也借着过年的时候碰撞着。

  回家过年,身体接入乡土社会容易,从观念上实现同乡土社会的融通则难上加难。“另一个中国”的景象,正印证了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因为职业、视野、习惯不同所造成的观念隔阂,如同深沟大壑。即便是一道年夜饭,对于菜品做法、生熟咸淡,一家人会有好几种看法,更何况择业、婚恋、工作这些受时代潮流和城乡隔阂影响更大的方面?难怪每逢春节总会有人产生“年关焦虑”,总会有人抱怨回家在变难。有差距和隔阂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去沟通和弥合。既要给农村带去时代信息,也要捍卫乡土的文化营养,这是共同富裕和脱贫攻坚的要求,亦是每个关心乡土社会的人的责任。

  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这三年,追捧官员、互通款曲的旧俗因中央的铁腕治理日渐消除,但红白喜事铺张攀比、麻将牌九横行乡里之类的问题依然多见,落后观念和不良习气冰冻三尺,风气之刷新仍需更多努力。官本位、家族观念的根子尚未拔除,而创业光荣、营商可敬的观念同样尚未在乡土社会普及。关心乡土,也应该从破除“难撑的面子”开始。惟有放弃那些已经被时代甩在身后的认识,才能打破认识上的封闭和滞后;惟有崇扬新的发展理念,乡土社会才能获得更多活力。

  “杜鹃不啼,如之奈何?”有人答曰:“杜鹃不啼则杀之!”有人则曰:“杜鹃不啼则逗之啼。”也有人会说:“杜鹃不啼则待之啼。”对待观念上的差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逗之”引导的同时自觉“待之”,恐怕才是城乡社会共同走出为面子之累的正解。年快过完了,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却刚开始,不要过年的时候才想起家人和老乡。“另一个中国”,时时都在我们身边。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