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好消息正纷至沓来。今年4月,中航工业并购美国艾联,将为全球飞机制造商提供从零部件采购到集成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国南车收购英国SMD公司,将全球第二大深海机器人供应商纳入麾下,中国轨道装备巨头从陆地走向海底……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正以昂扬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之上。
当企业、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市场的“一亩三分地”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参与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获得更大纵深的发展空间、增强自身调适能力,是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世界许多知名大公司的成功经验。然而出海远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实事求是地说,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教训屡见不鲜。有的因技术路线差异难以突破技术贸易壁垒;有的与国内同行恶性竞争、内耗巨大;有的啃下了资金、技术、市场准入等一系列“硬骨头”,却在企业文化、劳资关系、政策法律等“软领域”栽了跟头……付出了真金白银,却无法获得相应回报,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铩羽而归。对于今天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扬帆出海”的实力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更要从教训中汲取经验,强身健体练好内功,有“走出去”的志气,更要有“走进去”的能力。
“走进去”,高端技术是硬道理。我国钢铁、水泥、化工、机械等众多产业的国际合作如火如荼,价格低廉、性价比高是显著优势,却非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用高新技术当敲门砖,摆脱低水平市场徘徊,才能逐步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大显身手。高铁、核电等领域之所以在国际市场叫得响,正是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底气。技术创新、再创新,仍是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首要任务,应该上升到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战略层面去把握。
“走进去”,高水平的国际化经营是必备的软实力。在异国他乡经营管理、工作生活,当地的市场规则、劳资关系、社会文化、政策法律乃至宗教环境都是绕不开的内容,必须下功夫去了解、尊重、融合,并据此评估风险、量力而行。不但要在避险、担保、融资、会计、法律、咨询等方面符合国际惯例,理解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标准,还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国际化、当地化,“到什么山头唱什么山歌”,避免水土不服,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
在世界舞台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但要有信心、有激情、有冲劲,更要有智慧、有胆略、有能力,用总揽全局的国际视野、脚踏实地的再创业精神,锻造出国际竞争的硬实力,迈出“走出去”的坚实步伐。(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