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院士与世长辞 让我们记住这轮明月

2015年05月07日 07:10   来源:新民晚报   万润龙

  今天,有一位伟大的院士将安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他叫徐光宪,生于1920年,他还有另一专用名——中国稀土之父。

  笔者撰写此文,是希望人们能够记住这位新中国的功臣——同时记住徐光宪的夫人高小霞,她也是中科院的院士。高院士已经于1998年仙逝。而以这对院士夫妻命名的霞光奖学金至今依然资助扶持着那些自强发奋的贫家学子。

  之所以称徐光宪为“伟大”,是基于他身体力行的人生准则:“我的每次选择都是因为祖国的召唤。”

  1940年,20岁的徐光宪考入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1月,他被母校聘为化学系助教。两年后,徐光宪赴美深造,并于195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和学校再三挽留,并许以厚禄。但那时美国总统已经提出法案:可以给中国留学生美国国籍,但禁止回到中国。此法案只待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即可生效。徐光宪夫妇达成共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夫妻俩于1951年5月回到祖国。一个半月后法案通过,许多留学生被强制滞留美国。

  徐光宪夫妇回国后,赴北大任教。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徐光宪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国家需要是第一位的理由”。

  因为徐光宪及其率领团队的发奋攻关,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他自主创新,成功设计出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短短十几年,中国从稀土匮乏大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并占据了国际市场80%的份额,造就了稀土王国的“中国传奇”。

  笔者曾看到过季羡林先生写给徐光宪的一副题词:“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徐光宪曾发表400余篇论文、10本教科书及专著,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他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他曾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先后两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家人曾问徐光宪,何为人生最满意之事?徐光宪立即作答:“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徐光宪带出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有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4月28日10时18分,95岁的徐光宪院士与世长辞。他的母校浙江绍兴上虞汤浦镇中心小学以“一轮明月”为主题举行追思活动。笔者对此颇有感慨,期待明月永悬,光华长驻,更期待国人能够时时仰望明月,情系中华。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