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伞下师生,有图未必有真相

2015年05月06日 07:37   来源:钱江晚报   刘雪松

  一把伞又打出麻烦事来了。这回的主角是一位女教师。网传的组图显示,一队小学生观光,一男生正给一名戴墨镜的长发女子撑伞,女子面无表情。 华商报对组图的描述是:霸气外露,女王范儿十足。

  在有图未必尽是真相的情况下,这番描述显然将伞下的这两位推到了暴雨般的口水之中。由于南都的后续报道挖到了“疑似上海和平公园”具体地址,上海教委昨天迅速回应称,经过立即排查确认当事者为宝山区顾村中心校的老师,并要求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宣传,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关爱的和谐氛围。这几年,伞下栽了跟斗的官员不在少数,这位女教师能否一路走好,关键不在围观者的口水多少,而在于上海教委的“排摸”,会不会带着被话柄顶在腰际的情绪。

  在不确定伞下的女教师当时包括身体状况在内的具体细节前,仅凭一组照片、几张表情,就对这位女教师口诛笔伐、并且让这个打伞的小学生跟着躺枪,应该说,这不是社会的目光太犀利,而是不同人群的情绪反差太大,声音也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或许在这位小学生看来,给老师打伞遮个阳,实在是太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或许他的父母为此觉得孩子懂事了,这是从家庭育人的频道来看的。但在很多旁观者的社会频道看来,却是官腔式的师尊,是马屁式的迎合,是人与人之间不健康、不平等的关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由此可见,同样为了“孩子的好”,人跟人之间对于这把伞下的场景,是可以作出截然相反的推论的。

  事实上,只要这位老师对这位同学传递了谢意和敬意,只要她不是将孩子给自己打伞视作当之得之的师道,并且不会因此而在课堂上施以“开小灶”式的专宠,这种你情我愿的友好与情谊,是干净的,也是温馨的,社会的评判大可不必往权力与利益的屈尊标准上靠,否则时时觉得烦恼,处处觉得不平。

  好在上海教委的“排摸”,是以“确认事实”为前提,是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营造师生相互关爱的和谐氛围为目的的,既体现了对舆论监督的敬畏,又避免了诚惶诚恐之下的杀气腾腾。

  好的师德师风,是与师生之间相互关爱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如果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概用社会眼中的等级关系、功利关系去打量,某种意义上看起来“干净”了,实际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冷漠了。一把遮阳伞,举手之劳间,学生可以给老师打,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撑。如果我们见到一组学生给老师打伞的照片,就立即想起权力的霸气、想起马屁的漏气、想起人与人之间的功利与不平等,那么,我们就会一不小心步入所谓公平的死胡同,我们校园里塑造的所谓人才就会一不小心沦为冷漠的走肉。

  我们应该把校园里不健康人际关系的脏水倒掉,但我们不能连同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师与敬重、友情与关怀一起泼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