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曝光男童王志强遗体图片让人不忍卒睹,自然也很快遭来网友一片质疑,据信阳警方微博发布通报,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王志强的死亡情况展开侦查,真相究竟如何,公众尚需拭目以待,“干尸”疑案的出现无疑再度警示亟待尽快建立救助联动和信息公开机制。(4月29日《法制晚报》)
就个案本身而言,按照当地民政部门的说法,王志强经常走失,派出所部分民警认识他,多次将其护送回家,既然如此,派出所接到家属报警后,只要及时跟救助站核实沟通,很快就可以得到确认;假如王志强走失被送到救助站后,第一时间在当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也许其父母很快就能找到,及时接其回家做出相应安置,之后的“故事”同样就不至于会发生。
建立救助公开机制的意义更在于,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救助部门工作的监督,促使其规范管理、人性化服务,避免出现因工作失误等原因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以及因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引发的社会误解,比如,在救助场所安装监控设施,便于掌握、了解受助人员的动态情况;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不定期走访救助部门,了解被救助人员的安置、生活情况,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意见、建议,等等,或有助于敦促救助部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严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4年12月,信阳曾经发生过一起17岁少年被送到精神病医院后猝死的事件,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有关方面曾要求彻查责任、汲取教训、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而王志强被送往信阳救助站正是在这一时间节点,尽管有关细节有待调查得出权威结论,但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拿出实质性的改进措施。
民政救助需要足够的热心、诚心和耐心去做,一段时期以来,个别地方救助单位绳拴受助儿童、睡草地甚至虐待现象时有曝光,既要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切实秉持为民理念,改进服务作风,更要求救助公开倒逼规范的、温情的救助制度设计及落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