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庆典仪式场合穿汉服、走古风这一套早已不新鲜,因此4月22日沈阳一女子中学也举办了一场汉服成人礼,既然登上新闻首页可见这类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仪式活动依然对公众眼球具有吸引力,可校方称穿汉服是“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这一措辞实在让人怀疑:仅仅穿上汉服传承了什么传统文化?所谓传承是否真的触及传统文化的内核呢?(4.22中新网)
其实不拘是成人礼还是小学入学,亦或是每年开学,不少学校都少不了着汉服、行汉礼、奏汉乐之类的仪式,还常有“开笔仪式”、“办私塾诵国学经典”之类的项目,目的不外乎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论主办方、参与者还是围观者,聚焦于汉服和仪式过程最认真的还是摄像头——拍照和上新闻才最重要,又有谁去关注汉服与开笔仪式背后所潜藏的传统文明礼仪和文化价值?
穿汉服参与庆典本无可厚非,相较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和韩国,我们一直惋惜没有民族服饰被广泛传承。如果汉服的走红能同时带动汉文化精髓的习得和弘扬,让汉服成为唤醒民族记忆和共同情感的纽带,才真正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无一不凝聚了国人的价值认同,成为集体情感的归宿。而茶道、剑道、俳句,也同样融入了大和民族的文化骄傲,没有文化内核和民族情感支撑的汉服热,不过是一场换了款式的服装秀而已。
可以说,没办法渗入国民血脉和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不可能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日韩两国,和服、韩服都是国民的日常装束之一,日本妇女穿和服走在街上完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重大节日穿和服庆祝更是普遍,而绝非是有表演之嫌的文化作秀。反观我们对于汉服的认知,哪怕是一个汉服社团的小型活动,只要走上街头引发围观,恐怕都能成为新闻捕猎的对象。
当然,拿表层化的视觉体验当做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是每一个类似庆典仪式的通病。2014年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汉服毕业典礼也曾引发热议,大学阶段甚至都不曾接触过国学教育,毕业典礼采用如此大型的汉服仪式意义何在?又有多少学生能获得因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触动?何况大学教育的根本更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而非跟风举行被过度符号化的汉服仪式,与其翻新花样吸引媒体注意,不如多花些精力革新本校的教育。
汉服热、国学热说明一方面我们面临着传统文化断档的议题焦虑,另一方面我们却企图通过几个文化符号的传播达成文化复兴的宏愿,后者显然无法填补前者的缺失。
所以请放过汉服吧,也别再开私塾、行汉礼,或是逼着小孩子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了,文化复兴首先需要对固有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民族情感的注入,孤立的文化符号营销不等价于文化传承,更不该拿它们绑架传统文化的内核。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