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体现了“睦邻、安邻、惠邻”的诚意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友善,是承贯古今、连接中外、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体现了人类跨越阻隔、交流互鉴的胆识和毅力,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交往历史中写下重要篇章。2100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遣臣子相继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的众多国家联系起来,丝绸、瓷器、香料络绎于途。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世界和中国又站在一个崭新的战略关口。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一带一路”新倡议也被赋予新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作用,就能把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科学文化创新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的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据文化部资料,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比如,我们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近几年在不同国家还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这些是基础,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开始。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机制,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实我国同这些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一带一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历史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共同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搭台,经济也要唱戏。我们要与沿线沿途各国齐心协力,让“一带一路”成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之路。一要使“一带一路”成为走向和平的通途。古老丝绸之路的精神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今天的丝路沿线各国,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加强各国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是实现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础。二要使“一带一路”成为走向发展的通途。沿途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深挖各国之间合作潜力,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的形成,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必将从根本上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确立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三要使“一带一路”成为走向共赢的通途。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丝路沿线各国大多也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创新合作模式、发展本国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互补共赢符合各方利益。共建“丝路经济带”的宏大战略构想涵盖经贸、投资、人文和战略互信等各个方面,将把区域合作提升至新的高度。要深刻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有“通”,才能在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也只有“通”,才能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发展伙伴关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