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民阅读不能只靠法条

2015年04月23日 09:27   来源:人民日报   郭军

  当前,全民阅读成为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根据有关调查,我国18周岁至70周岁公民人均阅读图书数量远低于韩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当前,如何把这一传统发扬好,将全民阅读热情激发起来,不仅关乎中华文化发展,而且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促进全民阅读?一些人提出通过法律法规把全民阅读纳入法治轨道,一些人提出通过设立读书节促进全民阅读。这些建议都不无道理,但促进全民阅读仅仅依靠法律法规、设立读书节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还需从更深层次思考这一问题。

  现在,在阅读问题上的确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不少年轻人一有闲暇时间就拿起手机上微博、微信或玩网络游戏,鲜有拿起书本静静阅读的。一些人为何不爱读书了?探究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就阅读论阅读。阅读问题从来不是脱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而单独存在的,它是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促进全民阅读,应把阅读问题置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探寻解决之道。当前,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一些人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倾向,心态变得浮躁,“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往往被简化为“读书能不能帮我迅速成功”。现实的答案当然会令急功近利者失望,很少有人可以通过阅读几本书就迅速成功。因此,不改变人们的功利化价值观和浮躁心态,仅仅依靠法律法规促进全民阅读,不可能收到明显效果。

  同样道理,在不改变人们功利化价值观和浮躁心态的情况下,设立读书节也未必就能带动读书热、促进全民阅读。读书节并不罕见,譬如1979年开始的美国纽约读书节“纽约是书乡”、 创办于1989年的法国读书节等都有较大影响。但是,这些读书节之所以能够成功、产生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本身是全民自发阅读的产物。全民阅读是“因”,读书节是“果”,是先有全民阅读的“土壤”才栽种出读书节的“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重视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读书节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形式、一个符号。

  促进全民阅读,除了可以考虑制定法律法规、设立读书节,更重要的是努力改变人们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的功利化价值观和浮躁心态。当然,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比较现实的角度看,政府可以从出版优秀图书、合理整合配置图书资源、改善阅读条件等方面入手促进全民阅读。此外,还可以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促进网络阅读方面有所作为。一些人认为网络阅读就是浅阅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对于阅读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承载书籍的媒介,而是阅读的本质。网络阅读可以把图像、动画、影片和文字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深阅读模式。所以,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面对电脑、手机等对阅读的改变,努力使其更好地成为促进阅读的新媒介,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看作阅读的捣乱者。顺势而为,善用网络时代的新媒介,对于促进全民阅读无疑大有裨益。

  爱读书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问题是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唤醒它。为了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我们既要从阅读本身来思考问题,也要从阅读之外来思考问题,为公众阅读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人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书、有地方读书、有好书可以读,让阅读重新成为一种时尚。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