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伊斯兰国”行将就木?

2015年04月08日 08:50   来源:中国网   王晋

  近日中东地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也门局势上,但是与此同时在伊拉克战场上,关于“伊斯兰国”的战事也同样出现了新的变化。伊拉克总理阿巴迪近日宣布,经过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多天激烈战斗,伊军队当天收复北部萨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提克里特位于伊首都巴格达以北约170公里,是伊前总统萨达姆的家乡。去年6月初伊拉克严重武装冲突爆发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攻陷了提克里特。

  从三月上旬开始,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大规模反攻。但由于武装分子负隅顽抗,在城内埋设了大量爆炸装置,伊军方行动一度进展缓慢。不过随着伊拉克军队的不断进攻,以及在多个不同方向的持续攻击,“伊斯兰国”也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该地。

  作为去年下半年新上台的总理阿巴迪的“巨大政绩”,收复提克里特确实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首先收复提克里特象征着伊拉克阿巴迪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一次重大胜利。去年下半年,海湾国家所以支持阿巴迪替换马利基担任伊拉克总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马利基在应对“伊斯兰国”肆虐上的束手无策。阿巴迪上台之后,收复被“伊斯兰国”占据的失地,不仅仅事关恢复伊拉克国家主权,同样也决定着阿巴迪政府的牢固度。如今提克里特顺利收复,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收复提克里特是对伊拉克国内政治关系的一个巨大鼓舞。伊拉克国内政治派别纷乱复杂,不仅仅受到政治理念和党派阵营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同样也受到教派、地域、部落和家族等复杂关系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伊拉克国内政治日益腐败,政府军队战斗力不堪,而教派和民间武装则迅速发展。“伊斯兰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其背后离不开伊拉克政府军和地方武装之间的矛盾。此次收复提克里特,象征着伊拉克政府军和民间武装能够摒弃前嫌,一同作战,其鼓舞作用也十分巨大。

  第三是首府提克里特对于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联盟象征意义巨大。从去年8月份以来,美国联合地区盟友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打击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从过去半年的历程看,在叙利亚战场上,科巴尼战役成为了叙利亚库尔德人抵抗“伊斯兰国”的转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美国和盟国的巨大能量;而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国和盟国则一直没有能够拿出“面子工程”来向国际社会交代。此次伊拉克军队收复提克里特,离不开美国和盟国空军与情报机构的帮助与支援,因此提克里特收复,对于美国主导的联盟来说意义不凡。

  尽管提克里特被收复,但是并不意味着接下来打击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的战斗会一帆风顺。一方面提克里特收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同于伊拉克西部的安巴尔省,提克里特所在的萨拉赫丁省的局势有利于发动军事行动。从过去数月来看,提克里特受到来自伊拉克东部政府军和什叶派武装,以及南部从巴格达方向向北作战的政府军的持续压力,此外在提克里特以北地区“伊斯兰国”武装同样不断遭到打击,提克里特以北的巴伊吉周边也受到了来自伊拉克政府军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的持续进攻。

  在此背景下,尽管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伊斯兰国”一直通过“埋雷”“自杀袭击”“小股骚扰”等战术方式袭扰和阻滞伊拉克军方、什叶派民兵和库尔德武装的进攻,但是无法阻挡伊拉克军方在战略上的巨大优势。因此提克里特的被收复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伊斯兰国”在安巴尔省仍然力量巨大,同伊拉克政府军之间的战事依旧胶着。此外在北部地区,“伊斯兰国”仍然困守摩苏尔周边地区,尽管伊拉克库尔德武装从北部和东部不断向摩苏尔靠近,但是从当前来看“伊斯兰国”在周边的布防仍然较为坚固。此外摩苏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上的,即伊拉克政府军、什叶派武装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中,无论谁收复摩苏尔,都可能遭到另外两方的巨大反对。因此未来打击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的战斗仍然较为艰苦。

  当然,收复提克里特仍然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无论对于受到战火蹂躏的伊拉克,还是国际社会关注中东局势的相关国家,提克里特的收复都会极大的鼓舞士气。只是在庆祝的同时,我们仍然应当清醒的看到,打击“伊斯兰国”未来仍然将会充满艰辛。

(责任编辑:年巍)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