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不是简单工具

2015年03月23日 09:42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住建部部长陈政高20日在住建部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住房公积金要进一步降低门槛,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并明确提出住房公积金信息披露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住建部将定期向公众亮住房公积金“家底”。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多个地方对公积金政策作出了调整。如济南市规定,拥有一套普通自住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买第二套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福建则对公积金贷款做出调整,对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职工,首付比例降低至20%。相关机构则预测,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有可能从目前的60~70%,下调为50%。管理层释放的公积金政策放宽信息以及地方出台的公积金新规,也被舆论理解为“救市”的一种信号。

  我们说,在稳定经济增长需要房地产作出一定支撑的情况下,对现行政策作适当调整,完全能够理解,也可以接受。前提是,对住房公积金这种带有明显保障功能的政策,应当更多站在公众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角度,建立相对稳定、有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政府手中的一张牌,随意支配。否则,公积金的保障功能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发挥。

  按照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1月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到1.1亿人。2900万缴存职工累计提取住房公积金3.9万亿元,其中住房消费类提取2.9万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200万笔,总额4.3万亿元。得益于公积金政策,有4700万职工喜迁新居,改善住房条件。从表面看,2900万缴存职工提取了住房公积金,4700万职工喜迁新居,公积金的作用确实很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积金的提取和投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方便和,公积金的保障功能也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美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积金常常被政府当作手中的工具,一会松、一会紧,一会宽、一会严,导致公积金缴存者无所适从,也无法更好地利用公积金保障自己的住房需求。更直接地说,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功能已经很难得到体现。

  事实也是如此,既然住房公积金是以保障居民的住房为主,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更应该在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但是,当政府需要时,却常常不会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总是以“一刀切”的方式,隔断所有与公积金有关系、需要公积金帮助和扶持的人的需求。

  我们说,当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上涨过快时,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调控的手段应当是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而不是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功能杠杆。即便要用,也要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不是首先在这些政策上动脑筋。否则,就是政府将自己的错误让老百姓来承担。可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就是如此做的。此轮楼市调控,公积金政策已经不知被动过多少次了。如此严肃的一项民生政策,却被政府当作政绩工具反复调整、反复运用,其保障功能还如何发挥呢?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还怎么可能真正享受到公积金政策的福利呢?

  眼下,为了需要,又要对公积金政策进行调整了,有的还调的幅度很大。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经济一复苏,房地产市场再热起来,是不是马上又要调整呢?难道公积金政策就不能相对稳定吗?就不能让广大居民能够按照自身生活的需要,按计划享受公积金政策吗?难道非要通过政策的反复调整、反复变化骈折磨广大居民吗?

  公积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如果连公积金的本质是什么都搞不懂,自然会把公积金作为政府的一颗棋子、一种工具,根本不会考虑广大居民的利益和感受。很多居民抱怨,公积金政策老是这么变来变去,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考虑购房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安排购房计划了。为什么中国的“房奴”特别多,除了人口多、房价贵之外,与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也有密切关系。因为,谁也不知道政府会在什么时候调整公积金政策。为了能够享受这一政策,或比较有利于自己地享受这一政策,只好硬着头皮改变购房计划。如果公积金政策的稳定性强一些,很多购房者的购房计划就会更严密、更稳妥。

  所以,面对公积金政策的反复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广大居民的影响,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也要认真思考一下,公积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公积金的保障作用。因为,公积金是保障,而不是工具。如果把公积金作为政府手中的工具,尤其是政绩工具,不仅保障功能难以发挥,而且会留下许多安全隐患。目前公积金存在的安全问题,多数都是公积金政策不稳定带来的,尤其是政策放得过宽时留下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