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疯狂的辣条”成为健康杀手

2015年03月16日 09:36   来源:大河网   薛家明

  “辣条”,最近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零食”。这种袋装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却出现在几乎所有菜市场、小卖部的货架上,在网店里也卖得十分火爆,甚至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其消费群体数以百万计,主体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但在知名度飙升的同时,有关辣条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却从未停止。“不健康”“不卫生”的质疑此起彼伏。(3月15日 《现代金报》)

  对大多数00后而言,辣条早就成了一种伴随食品,在放学路上、同学们嬉戏玩耍的过程中,经常是人手一袋辣条。随之而来,辣条的销售也“火得不得了”。辣条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是因为价廉。“五毛食品”的定位,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的消费特点,同学们买得起。二是辣条口味较重,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食欲。特别是,一些不法商贩,大量使用各类调味料和添加剂,“让口感跟着同学们的感觉走”,让同学们愿意买。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辣条却不是一个安全的“成长伴侣”。在辣条生产环节,赤手包装、不穿工作服、滥用添加剂、微生物超标等问题比比皆是。黑作坊、无证经营行为屡禁不止;在辣条销售环节,过期食品、无证食品、套牌食品,大量充斥市场之中。以至于“史上最牛零食”,成为最脏食品、最不放心食品,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发育。

  因此,在小辣条走红,不断创出大销量的同时,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放大。试想,即使是一个临近学校的小超市,“每天至少能卖几十包”,辣条销量是多么的巨大,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多大的潜在风险?控制辣条的安全隐患,刻不容缓。

  首先,辣条生产企业要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价格战的营销策略。有人说,辣条就是“面粉+辣油+食品添加剂”,无论是谁生产,都会是“千品一味”。谁的价格合理,给经销商的利益空间越大,谁就是市场的王者。因此,企业宁愿压缩安全成本,放弃技术升级,也要压成本。但必须意识到,如今公众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没有安全就会没有市场。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价格策略,最终必定毁掉整个行业。因此相关企业必须颠覆当前的经营模式,通过产品的安全升级、技术创新,提高品牌的粘度,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其次,监管必须也要“下乡”。不合格辣条之所以长期充斥市场,监管乏力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市场点多面广,且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监管相对薄弱,导致不合格辣条更是泛滥成灾。因此,整治辣条等不合格食品的泛滥,监管必须也要“下乡”。既要要大力整治多隐于城乡结合部的各种“黑作坊”,也要在流通领域重拳出击,让不合格辣条在小卖部、便利店中下架。唯有如此,才能让小辣条吃着放心。

  笔者是一名80后,含着棒棒糖与伙伴们玩耍,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其实,对每一代人而言,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棒棒糖”。因此,为了不让“伴随食品”透支我们的健康,不让内心中甜美的“棒棒糖”,成为苦涩的童年回忆,我们需要在食品监管、大众食品的产业升级上,做的更多、想的更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