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与圈子文化

2015年03月10日 08: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木须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

  应该说“圈子”并不陌生,也无法回避。因为圈子是社会交往的产物,有其社会属性,一般的人有同事圈、朋友圈、同学圈等,在微信等新媒体时代有更多功能指向更单一的圈子,如户外、义工等。而圈子之所以称之为圈子,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某种归属感,个体找到抱团互助、利益互惠、合作共赢的共同空间。的确,从同一的价值取向来说,人对于圈子的诉求是正常的。

  而所谓的“圈子文化”或者说“山头”,则是社会中的“小圈子”,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圈子内部纯粹利益纽带衍生出来的依附关系,如同事中的派别、合作对象之间的地缘关系之类。当然,这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如历史上的门阀、朋党,国际上的同盟等。只是,当前这一文化顽疾与新的社会现状融合,带来新问题。

  圈子文化的唯利益取向,一方面使得圈子的本质是利益小集团,另一方面圈子本能具有的排它性,使得利益的获取违背了最起码的公平正义,容易成为打破规则与秩序的重灾区。同时,圈子超越正常竞争规律,对个体人格独立、实干创新等价值追求无疑是负向的激励。因此,时下许多人认为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并不怎么意外。

  “圈子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生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经验概括,是掌控社会资源、裁判社会规则等权力属性伴生出来的集聚效应。与权力相关的圈子不仅有官场内部的组织分化,还包括政商一体的链条化,以及关联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小组织,如法官与律师等。此外,类似的影响还波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如职场。圈子利益的导向所形成的“潜规则”,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如官场上的站队、政商之间的贿赂等。

  “圈子文化”产生的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危害是巨大的,但消除“圈子文化”要清理的并不是圈子。圈子是因利益而聚合的,只有有效分化利益,才可能打击圈子的“山头主义”,才可能最大程度肃清“圈子文化”流毒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强化对权力的约束,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牢笼,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要加快行政与司法改革,把更多行政管控、资源分配等权力还给市场和社会,扩大社会自主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人通过个人努力拥有更多、更容易获得价值肯定的机会,最大程度消除对“跟对人”的迷恋。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