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肖 伟:官员“不作为”背后隐藏的几种心态

2015年02月13日 08: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层层推进,使为官者行动上不如从前随意,精神上多了监督压力,权力上划定制度红线,生活中更要求自律。一时间,“为官不易”之声忽起,一些官员怠政懒政,认为“要求高了、任务重了、纪律严了、特权没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不做事。这种观点其谬大矣。当下中国,正处于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时代。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推陈出新,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积极作为、勇于作为,敢于担当、乐于创新,将个人私利抛开,将利益堡垒打破,树立全局眼光,追求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在这样一个“大作为”的时代,若还“不作为”,必然是误国误民误己。

  仔细分析,“不作为”的背后隐藏着几种心态,耐人寻味。一是“不贪也不为”,这类官员对自己要求严格,绝不违纪,但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下属不加约束,讲究独善其身,与庙中的木骨泥胎无异。二是“怕事不敢为”,这种干部以晋升为目标,怕得罪上级、怕承担责任、怕影响仕途,做事谨小慎微、缩手缩脚,该做的事情不敢做,更遑论积极主动执政为民。三是“慵懒不想为”,这类官员不追求仕途前程,整日优哉游哉,只想为自己找个“铁饭碗”,毫无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四是“护私而不为”,凡是涉及个人私利、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这类干部就两眼一闭、不闻不问,不作为。这些现象,轻则耽误一地具体工作,重则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样也是腐败。

  诚然,我们不能忽略一些“难作为”的客观因素。某些领域改革还不到位,种种体制机制限制了作为的积极性和成效;有的具体工作思路还不清晰,基层干部对创新风险把握不准;部分考核指标尚未跟进,不少人有改革动力但心存顾虑;群众对改革期望很大,而官员的执政能力和政策的实际功效尚有差距等等。对此,一方面应继续通过改革解决问题,让体制机制、考核标准等有针对性地为改革大局服务,及时调整,去掉不合时宜的“紧箍咒”,要重实绩、讲实效,要对懒政庸政怠政行为严肃问责。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营造宽容、善意的氛围,解除干部的心理负担,鼓励创新、鼓励改革。让勤政有为、主动作为、善谋善为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让大批有能肯为的“千里马”竞相驰骋。(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肖 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